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2-23 13:15:06

2011年《审计理论与实务》串讲:第6章(1)

考点一审计取证模式(掌握)

定义
着眼点
目标
方法
优点
缺点
账目基础审计
以经济业务、会计事项和账目记录为基础,直接从会计资料的审查收集证据形成审计结论
数据的可靠性
查错防弊
详细审计
直接取得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审计证据,审计质量较高。
审计环境和目标发生巨大变化,无法兼顾审计质量和效率两方面的要求
制度基础审计
从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入手,根据对内部控制评审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审查范围、数量和重点,根据检查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
内部控制
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
大量采用抽查方法
根据内控的测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较好地适应了审计环境和目标的变化,提高质量和效率,减少了审计取证的盲目性,降低了审计风险。
1.工作效率改进不明显。2.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整体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3.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实质性测试的检查工作之间缺乏量化关系。4.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会因管理者有意不执行而难以保障。5.不能解决全部风险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将风险控制方法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中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模式。
各种风险因素
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
对审计各个环节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相应方法进行实质性测试。

www.examw.com
▲      补充: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即:(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可接受的水平)/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外语学习网
审计风险的确定,需要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态度、审计失败对会计师事务所可能造成的损失的大小因素。   
重大错报风险是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评估出来的,包括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假设不存在相关的内部控制,某一认定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和控制风险(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而该错报没有被单位的内部控制及时预防、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
 因此,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反之亦然。换言之,当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尽量将检查风险降低,以便使整个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例题1-单】(2008)下列有关重大错报风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B.财务报表在审计后依然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C.审计人员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www.Examw.com
D.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有效预防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答案】A
【例题2-单】(2009)审计取证模式的演变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A.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
B.制度基础审计——账目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
C.账目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
D.风险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账目基础审计
【答案】A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1年《审计理论与实务》串讲:第6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