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8-18 14:41:46

2012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肝错构瘤发病机制

  1956年,Edmondson发现淋巴管瘤、错构瘤、胆管细胞纤维腺瘤、海绵状淋巴管瘤病、假囊肿间叶性错构瘤和囊性错构瘤具有相同的组织学特点而统一命名为肝间叶性错构瘤。肝错构瘤常发生在右叶、靠近边缘,表面凸凹不平呈结节状。典型的肝间叶性错构瘤大体和显微镜特征可明显地与其他肝脏肿瘤区分。病理上可分为实质性和囊性两大类,实质性包括起源于肝细胞及间质,伴有大量纤维组织、血管、脂肪和黏液。病灶很典型的表现为:巨大、边界清或有包膜的肿瘤,一般直径8~10cm.尽管很多肿瘤为多囊的,但单发大的囊肿占多数。病灶多有茎,且有发生扭转的报告。囊性的包括血管性、淋巴血管性和胆管错构瘤,可能有上皮内衬。大体标本组织切面可呈棕灰色或硬鱼肉样,囊内充满浆液性或黏液性液体,被疏松组织和黏液样组织分隔。在囊肿之间的组织为苍白、水肿或红褐色,似正常肝间叶组织,组织病理特点包含囊肿、胆道、肝细胞、间叶组织以不同比例形成的混合物。但也有非囊性、实性肝间叶性错构瘤的报道。胆管被结缔组织包绕、拉长变形,分布在间叶组织中。肝细胞为正常(没有不成熟的类似在肝细胞癌中的肝细胞),在肿瘤的间叶组织中可出现血管和淋巴结构。
  镜下根据起源不同而异。实质性错构瘤以肝细胞增生为主,胆管错构瘤以胆管和纤维胶原基质增生为主,间质性错构瘤以间叶组织增生为主,大量结缔组织呈中心性星状排列,肝细胞排列不规则,不形成小叶,胆管上皮及血管已纤维化。Dehnet用电镜观察,肿瘤由疏松的黏液样细胞,主要为成熟的间质及散在的肝细胞、胆管细胞构成。血管性错构瘤以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囊性的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部分囊腔内衬单层扁平间皮细胞,部分为结缔组织裂隙。肿瘤周边有少量胆管和肝细胞索。肿瘤与正常组织界线明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2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肝错构瘤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