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8-19 17:52:36

2011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指导:清热方整理,肝胆消滞逐瘀汤

清热方整理
  清热泻火方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或三焦热盛证。症见高热烦渴,多汗,或狂躁谵语、吐衄发斑、苔黄、脉洪大或滑数等。常用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泻火药为主组成方剂。常用方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
  (一)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30克 知母9克 炙甘草3克 粳米15克。
  用法;水煎服(石膏先煎)。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热盛或外感热病气分热盛证。症见大热头痛、口干舌燥、大渴引饮、大汗出、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者。
  方解;本方是治疗阳明经证和气分热盛的主方。方中石膏甘寒,泻胃火而透肌热,以为主药;知母苦寒以清泄肺胃之热,质润以滋胃燥、用为辅药、知母与石膏相配伍,则清热除烦的作用更强;甘草、梗米益胃生津,共为佐使药,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功效。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是: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
  2.凡热性病有上述症状者,均可使用本方,如“流脑”、“乙脑”、肺炎等。出现气分实热者均可应用,可酌加芦根、大青叶之类,以加强清热泻火的作用。
  3.外感已解,热盛于里,津气两伤,以及夏月中暑,身热而渴,汗多,脉大无力,可于本方加太子参(孩儿参)或明参或党参,名白虎加人参汤。
  4.消渴证见烦渴引饮,多食善饥,脉象有力者,可用本方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5.牙龈肿痛,口干而渴,属胃热者,亦可用本方。
  注意事项:表未解而恶寒无汗,或发热而不烦渴者,不宜用本方。
  (二)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成:黄连9克、黄芩9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症见火热烦狂,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本方由大苦大寒,泻火解毒药组成。方中以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以下行。四药合用,其泻火解毒之效甚著,故适用于表里三焦火热亢盛之证。
  临床应用:
  1.本方使用于火热烦狂、口燥咽干、神昏谵语、苔黄、脉数有力、如败血症、肺炎、痢疾等,属于火毒者,可应用本方。据临床报导,本方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2.肝胆湿热证,症见发热、黄疸、尿黄、口干舌燥等,可用本方加茵陈蒿、大黄、取其邪从二便而出,并能增强消瘀解毒作用。
  3.本方用于外科痈肿疔毒证,并可与五味消毒饮合方内服,亦可研末调敷患部,有显效。
  4.对于吐血、衄血、发斑而有血热表现的,可酌情加清热凉血药同用,如玄参、生地黄、丹皮、茅根等。
  注意事项:本方四药皆大苦大寒之品,故易化躁伤阴,如见热伤津液,舌质黄光绛者,不宜使用。
肝胆消滞逐瘀汤
  组成:柴胡8g,炒白芍12g,枳壳12g,枳实12g,鸡内金12g,香附12g,郁金12g,丹参12g,茵陈12g,虎杖10g,甘草3g。
  功能:疏肝解郁,消滞逐瘀。
  主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因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疼痛等病变。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柴胡条达肝气而解郁结,疏利肝胆而解郁热。白芍养血柔肝,和营敛阴,缓急止痛,与柴胡并用则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枳壳性缓力小,行气于胸,可消胀满而快胁膈;枳实性急力强,行气降浊,消痞散积;枳壳、枳实并用,一上一下,一缓一急,行气消痞,其效益彰。香附乃气病总司,行气开郁,消滞散瘀。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主品,且能除胀导积,散瘀化石;二药伍用对气郁血滞,臌痞结石疗效甚好。郁金利胆退黄,逐瘀止痛,偏治胸腹胁肋之瘀滞。丹参活血行瘀,清热除烦,善通全身之血脉,现代研究发现其能抗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茵陈微寒,保肝利胆,清热除湿,退黄解毒,为治疗肝胆病要药。虎杖入肝胆经,逐瘀活血,利胆解毒。甘草护肝解毒,缓急止痛,安和五脏,协调诸药。
  临床应用:慢性肝炎加败酱草、垂盆草、五味子、灵芝、枸杞;肝硬化加灵芝、败酱草、枸杞、炒白术、生黄芪、水红花籽、玉米须;胆囊炎加蒲公英、败酱草、黄苓、绿萼梅、青皮;胆石症加金钱草、槟榔、木香、生大黄、王不留行、威灵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1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指导:清热方整理,肝胆消滞逐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