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8-19 17:56:10

2012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外感发热的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证。其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是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
  辨证要点
  诊察热型,对外感发热的辨证,有重要的意义。外感发热,常见下列热型,如恶寒发热、壮热、往来寒热、潮热与不规则热等,临床需注意观察。
  1.恶寒发热 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以下,如热病早期,卫表诸证,均常见此热型。
  2.壮热 指热势持续,高热不解,不恶寒,体温在39℃一40‘C之间,甚至更高,达数天至 2周之久。一日之内,波动甚小,如气分高热、肺系邪热、热盛之暑热、湿热等。
  3.寒热往来 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或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如少阳病、疟疾等。
  4.潮热 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犹如潮汛一般。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热退不净,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入营血证等。
  5.不规则热 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热势变动并无规律,如时行感冒、外感咳喘、风湿热等。
  治疗原则
  外感发热,由六淫及疫毒所致,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由表及里,或有脏腑功能失调,郁热化火,病机虽有不同,但发热为其共性,因此,必须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泻脏腑、滋阴退热之法,清除邪热,调和脏腑。
  1.清热解毒 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之主法,贯穿于本病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保存阴津的重要措施。运用此法还应按病证性质和其他治法相结合,清热法中有清热宣透、清热除湿、清热通淋、清热利胆、清热凉血活血、清热开窍等。
  2.通腑泻下 适用于热病腑实之证。常以泻下与清热相结合,为外感发热的常用治法。通过泻下可以去积、存阴、利气,从而达到“泻热”的目的。下法之意,重在祛邪,总以及时对症为要,只要表解里实,选用承气诸剂,釜底抽薪,顿挫热势,常获良效。
  3.养阴益气 本法是与清热解毒、通腑泻下相对立的另一治疗大法。一般而言,本法对外感发热并无直接的解热作用,但热毒之邪,必伤阴液,又易耗气,至于原有宿疾或老年体虚患者,因  其邪盛正虚,气阴损伤,极易发生逆变,因此,养阴或益气是外感发热证中扶正法的主要内容。 此外,近年来,还将活血凉血化瘀法作为治疗发热的重要治法。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适时配合此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一环。凡在外感发热之中,出现胸、胁、脘腹、腰等部位疼痛,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分证论治 .卫表证 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方药: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外感发热初起,病邪尚未入里化热,或疫毒热邪暂居卫表,所表现的症状,与感冒之疾,颇为相似,此时的治疗可按感冒的各种治法进行辨证论治。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为主方,风热证则选银翘散为主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2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外感发热的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