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口腔助理医师考试辅导:牙周膜的结构
1.纤维牙周膜的纤维主要由胶原纤维和Oxytalan纤维组成,其中胶原纤维汇集成粗大的纤维束,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向,称为主纤维。主纤维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称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由于主纤维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其排列方向也不同。自牙颈向根尖可分为下列几组:(1)牙槽嵴组:纤维起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此纤维存在于颊舌侧,在邻面无此纤维。其功能是将牙齿向牙槽窝内牵引,抵抗侧方力,保持牙的直立。
(2)水平组:在牙槽嵴纤维的根方,呈水平方向分布,与牙弓的合平面大致平行。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中,是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并与牙槽嵴纤维共同对抗侧方力,防止牙齿侧方移动。
(3)斜行组: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除牙颈部和根尖区外,纤维方向向根方倾斜约45°角,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将牙悬吊在牙槽窝内。这种结构可将牙承受的咀嚼压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地分散到牙槽骨上。
(4)根尖组:起于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至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具有固定牙根尖的作用。
(5)根间组:只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至根分叉区牙骨质,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的作用。
2.牙周膜中的主要细胞有以下几种:
(1)成纤维细胞:是牙周膜中最多,在功能上也是最主要的细胞。镜下观察细胞核大,胞质嗜碱性,细胞排列方向与纤维束的长轴平行。功能是合成胶原纤维,此细胞也可以吞噬变性、老化的胶原纤维。因此,该细胞与胶原纤维的合成及吸收有关。
(2)成牙骨质细胞:分布在邻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细胞扁平,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在形成牙骨质时近似立方状。其功能是合成牙骨质。新形成的且未钙化的牙骨质称类牙骨质。
(3)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即上皮剩余,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这是牙根发育期间上皮根鞘残留下来的上皮细胞。在光镜下细胞较小,立方形或卵圆形,胞质少,嗜碱性。平时上皮剩余呈静止状态,在受到炎症等刺激时,上皮可增殖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
(4)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形态立方状,胞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静止期的成骨细胞为梭形。破骨细胞是多核巨细胞,胞核数目不等,胞质嗜酸性,位于吸收陷窝内。
(5)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牙周膜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3.神经、血管:
(1)牙周膜的神经:牙周膜有丰富的神经,来自牙间神经和根尖神经,伴随血管分布。多数为有髓神经,神经末梢呈环状、棒状或梭形,也有游离的末梢。因此牙周膜的感觉敏感,加于牙冠的轻微压力,牙周膜都能感觉到其强度和方向,并能明确指出牙位。
(2)牙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来自牙槽动脉的分支,主要有三个方面来源:①来自牙龈的血管;②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分支进入牙槽骨,再通过筛状板进入牙周膜;③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在进入根尖孔前的分支。在牙颈区牙周膜血管分支与邻近的牙龈血管分支吻合形成血管网。多方面来源的血管在牙周膜中互相吻合,形成树枝状的血管丛。因此在根尖切除或牙龈切除时不会影响牙周膜的血液供给。牙周膜血管的分布因牙而异,如后牙的牙周膜血管比前牙丰富,在单个牙中近牙龈处的牙周膜血管比根尖区更丰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