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8-20 23:16:27

2012年外科主治医师辅导:MRI诊断

  硬脊膜内蛛网膜囊肿为引起脊髓压迫的少见疾病。作者回顾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硬膜内蛛网膜囊肿,以期提高对该病变MRI表现的认识。
  1材料和方法
  6例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7~60岁不等,平均年龄3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疼痛,腰痛,严重者双下肢瘫痪。病程2个月至6个月不等。
  使用超导型MR成像仪,工作场强0.35 t。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多回波技术。全部病例行矢状面及横断面T1加权成像(TR/TE=500 ms/30 ms),矢状面T2加权成像(TR/TE=2000 ms/40~80 ms)。矢状面时层厚5.0 mm,横断面时层厚10.0 mm。
  2 结果
  病变节段:颈段1例,胸段3例,腰段及腰骶段各1例。病变长度1~4个椎体高度不等,平均2.2个椎体高度。位于脊髓平面者4例,均将脊髓向对侧推移,导致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病变侧上下端蛛网膜下腔变宽。与正常脊髓信号比较,6例T1加权成像为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信号强度等同于脑脊液。其中1例并发其平面以下脊髓空洞症,表现为脊髓中央低信号的管状扩张,在T2加权图像上空洞内液呈高信号。空洞内液体信号均匀一致。横断面上空洞呈圆形。
  3 讨论
  硬膜内蛛网膜囊肿是局限于硬脊膜腔内蛛网膜下腔扩大的憩室,仅由蛛网膜构成,常以相对狭窄的颈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但术前常常不能确定这一交通。通过脊髓的髓外硬膜下的压迫或神经根受压而引起神经症状,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多见于成人,儿童少见。其好发于胸段后侧。起源于蛛网膜小梁分布的先天性异常、增生或后隔(一种中线脊膜结构)的缺损。后隔位于背侧,与硬膜内蛛网膜囊肿常发生于脊髓背侧有关(80%)。很少发生于脊髓前侧。这些囊肿很少伴随先天性脊柱异常。有些作者认为感染、出血、外伤或手术也是发病原因之一。
  MR成像时,位于脊髓平面的较大的硬膜内囊肿可推移脊髓向对侧移位,使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病变上下侧的蛛网膜下腔扩大,T1、T2加权成像时囊肿显示与脑脊液相同的信号。本组囊肿大小1~4个椎体不等,均可清楚显示。有1例伴随其脊髓平面以下空洞症形成,机理可能是压迫蛛网膜下腔和脊髓影响脑脊液的循环所致。
  尽管MR能直接显示囊肿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压迫,但有时很难确认囊肿与蛛网膜下腔的界限,因为二者成分相同,信号相似。MR有时不能显示没有脊髓压迫、含有脑脊液样液体的小囊肿。这些病变可通过椎管碘水造影或造影后CT扫描确诊。
  总之,MR是显示大的硬膜内蛛网膜囊肿的最好的成像手段:无电离辐射,无损伤性,无骨伪影,多平面成像,不需椎管内注入造影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2年外科主治医师辅导:MRI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