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8-21 21:35:04

执业护士护理论文指导:低分子肝素治疗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及护理

?????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靖州县人民医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低分子肝素0.4ml,脐周腹部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用7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率68.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之一,是临床危重征,有进行性恶化趋势,如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我们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治疗期间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靖州县人民医院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62例均符合WHO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除外出血性疾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等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禁忌证。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6~75岁,平均52岁。其中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6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2例,自发型心绞痛8例,混合性心绞痛4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38~75岁,平均51岁。其中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8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2例,自发型心绞痛8例,混合性心绞痛4例。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硝酸酯制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等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低分子肝素0.4ml,脐周腹部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用7天。
  1.3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消失,症状被控制,心电图ST-T缺血程度较用药前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2)有效:心绞痛显著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电图上ST-T缺血程度无明显变化;(3)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程度无好转或恶化,心电图ST-T缺血程度无改变。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对比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率68.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护理体会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基础上伴有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状态,引起临床症状,故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低分子肝素通过较强的抗Xa活性达到抗凝效果,大量临床应用证实,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死亡率,能使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降低,运动耐量增加,缺血时的心率压力乘积增加[1].当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应就地停止活动,立即给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持续高流量吸O2,并观察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及缓解情况。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做心电图,观察S-T段、T波变化,以判断疗效。还要教会患者进行自我监护,如注意观察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及牙龈有无出血现象,忌注射部位热敷,以免增加出血的危险,一旦有出血现象发生即告诉医护人员,妥善处理,从而保证治疗效果。注射部位一般选择患者腹壁脐周皮下,注射部位常规消毒后,操作者用左手拇指、食指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皮下皱褶,在皮褶最高点垂直进针,据患者胖瘦进针约1cm,回抽无血,将药液缓慢注入皮下脂肪组织中,拔针后局部压迫1~2min,每次更换注射部位,防止硬结形成,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因低分子肝素注射部位为腹壁皮下,患者普遍存在紧张、恐惧心理,治疗前应向患者讲解使用该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药物的药理作用、注射部位和操作方法等,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其接受治疗,提高疗效[2].有些患者由于疼痛刺激而急躁不安,要有的放矢地对患者加以安慰、解释、开导,介绍同类好转病例,克服患者紧张消极情绪,指导患者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保持心境平和,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旭.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04,7(4):267.
  2李洪顺,柏学敏.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10(21):59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执业护士护理论文指导:低分子肝素治疗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