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8-22 10:21:56

儿科临床护理指导:小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小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属原始、简单的感情,较短暂而外显。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属较高级、复杂的情绪。持续时间长而不甚外显。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新生儿对饥饿、不舒服、寒冷等表现出不安、哭脸及啼哭等消极情绪。2个月时积极情绪增多,6个月后能辨认陌生人时,明显地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分离性焦虑情绪。9~12个月时依恋情绪达到高峰。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和复杂,随年龄的增长情绪反应渐趋稳定。学龄前期的小儿已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的外部表现。
  (二)性格的发展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其学说不仅有助于护士和家长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也能帮助护士更好理解患儿行为,找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小儿心理社会发展的5个阶段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1.信任-不信任期(婴儿期) 信任感是发展健全人格最初而且最重要的因素。护理此期小儿时,应注意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要,使婴儿对照顾者(父母)建立起信任感。
  2.自主、羞愧或疑虑期(幼儿期) 此期小儿开始学会控制大小便,并在运动能和智能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对周围环境的探索。此期顺利发展的结果是自我控制和自信感。
  护理此期儿童时应为小儿提供自己作决定的机会并对其能力加以赞赏,而不要评价其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鼓励幼儿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进食、穿衣、人厕等。
  3.主动-内疚期(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活动能力加强,有足够的语盲能力,如果能给更多的自由和机会去创造和实践,儿童的自主感就可以得以增强。
  护理此期儿童时,只要对小儿有益的主动行为加以赞扬,就能帮助儿童顺利通过此阶段。
  4.勤奋-自卑期(学龄期) 此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阶段。此期顺利发展的结果是使孩子懂得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学会遵守规则,学会与他人竞争与合作。
  护理此期儿童时,护士应帮助患儿在住院期间继续完成学习任务,鼓励他们把业余爱好带到医院,帮助儿童适应医院的限制性环境。
  5.自我认同-角色紊乱期(青春期) 此期的青少年在性激素的作用下身体和思维日趋成熟,青春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一种自我认同感,如果无法解决他们为追求个人价值观与社会观念统一的冲突,就会导致角色紊乱。
  护理青少年时,注意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尊重他们的隐私,尽可能安排他们与同龄人在一起娱乐和交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科临床护理指导:小儿情绪情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