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8-25 21:35:44

申论时事热点:设定方向的延退调研有意义吗?

  近日来,北京的天气持续高热,气温超过了人的体温。与此同时,各种媒体上关于“延迟退休”的讨论也大热:不论是网上调查,还是网友评论,持反对意见者达九成以上。然而,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这个比较优势面前,有关部门的官员却完全不为所动。在放话“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挑起争论以后,又爆出了“最快下半年启动相关调研”的信息。然而,如果把这个信息理解为体恤民情、征求民意,那可能就理解错了。在相关报道的末尾有一句话,“逐步延长退休年龄方向是定的”。这说明下半年的调研有或者没有,可能根本就无所谓。那也许仅是按照中国官场与时俱进的惯例,走个过场,摆个“普斯”而已。
  平心而论,“延迟退休”这塘水,现在已经被搅得很浑。说到底,2004年以来,有关部门要搞“延退”,其本意就是为了补上所谓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每年节省200亿,就是他们梦中的政绩,并为此付出了8年不懈的努力。但因为公众反对,常常又要掩饰起来。于是,又抛出了“弹性退休”的烟幕弹。后来上海市又为此选了一个更为动听的形容词,叫做“柔性退休”。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也披上了“弹性”或“柔性”的外衣以混淆视听。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女权主义也开始加入,要求男女平等,统一退休年龄(到60岁或65岁)。
  上海市的柔性退休政策,本来是一个不错的政策。说不错,是因为这项政策另辟了“退休时间可选择”的蹊径。劳动者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单位需要,个人愿意,就可以继续签约。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公务员不在此例。不管怎么说,组织部门就是有远见,早就有55岁及以上的干部不再担任实职的规定。但即便如此,如今政府部门已经在为日益增长的“调研员”、“巡视员”位子如何分配而发愁。如果再延迟到65岁退休,“调研员”、“巡视员”或其他什么“员”一堆一堆的,一把手可能就得天天陪着他们玩了。
  上海市的柔性退休好虽好,但一“柔”之余,就与“补缺口”无关了。因为实际上,除了政府官员之外,单位和个人之间关于“延退”能够你情我愿地成交的,竟是凤毛麟角。据媒体报道,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4月半年中,“上海市已有200人办理延迟申领养老金的手续”——简直是“滴水车薪”,试想,这与“补缺口”又有何干?
  于是,在同样是“弹性”或“柔性”的名号下,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案出台了。这个方案的精髓是“每三年延一岁”:如果从明年2013年开始实行的话,可能是2013年61岁,2016年62岁,2019年63岁,2022年64岁,2025年65岁。也就是在“实现全面小康”5年后,就可以达到延至65岁退休的目标了。但是,据人口学家的预测,当前,正值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一直到2025年乃至以后,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都在9亿以上。中国的特殊国情叫做“总量性失业”,涉及将近1亿人。所以,中国面临的第一大社会问题是就业而不是养老,延迟退休年龄,显然对就业,尤其是对年青人就业不利。
  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现在有一个悖论:因为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的寿命延长了。据说,由于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9岁延长到如今的73岁,于是便带来了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所以即使就业“亚历山大”,也非要延迟退休年龄,让相当一部分“被延退”但又“被辞退”的老年人在领取养老金前尝尝失业的滋味,尝尝没有收入但还得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滋味,这样就“公平”了——这正应了赵本山的经典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人还在,钱没了。现在更痛苦的事情是:“钱没了”的这段时间卡在中间了,60—65岁,大多数人死不了,但“钱没了”。所以,理智的选择可能是,先把钱给我吧,我少活几年不就成了?!
  当然,这是调侃。这年头,大家心知肚明,政府定下的“趋势”基本上是不可改变的。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拼命存钱吧,然而内需呢?——也许从此我们走入一个恶性循环。我们的经济偶像——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为我们作出榜样——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本几十年的一蹶不振……
  在“定向调研论”出台的同一天,温总理发表了讲话:“领导者应有听取和包容不同意见的雅量,不要轻易把不同意见说成噪音、杂音,而应善于从不同声音特别是批评性意见中汲取智慧,因为批评性意见可以使我们头脑更清醒,更加重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如今,虽然对“延退”已经有大事不好的心理准备,但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奢望会出现奇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申论时事热点:设定方向的延退调研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