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8-25 21:37:20

热点分析: 不炒作“状元”,是说谎教育的“胜利”

  尽管2012年高招已经进入了录取阶段,但伴随高考成绩发布,高考状元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近来,一组人大附中学生在校园内“拜状元”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对此,人大附中称校方从未在校内摆放状元展板,可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 (北京晨报7月1日)
  对于学生“拜状元”,大部分网友持否定态度,甚至有人用“恐怖”和“可悲”来形容。更有人指责校方不应在校内大张旗鼓地张贴“状元”照片,更不应鼓励这种“拜状元”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极力否认在校园内放状元展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看着学校这般极力否认,我觉得这比“拜状元”事件更可悲——据报道,一名同学告诉记者:“这是每年的惯例,只要学校出了市状元就会摆照片,没有就不摆。”如果同学所说属实,那么,学校在校园里放展板,是确有其事的。学校对自己做了的事,不承认,这是睁眼说假话,而教育者说假话,这是给学生怎样的教育?
  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中,“状元”是一种客观存在,很多学校、家庭都在激励学生,要争做第一名,可是,面对高考状元,大家似乎都“觉悟”了,不顾这客观的现实,批评起“状元”以及“状元热”来。这是一种真正的觉悟吗?还是只是在那里做虚假的表态?
  我一直觉得,虚假的素质教育比踏踏实实的应试教育更坏,前者还是在进行应试教育,但标榜自己在进行素质教育,后者在进行应试教育,同时承认自己进行应试教育。做了而不承认,这是在教育受教育者说谎,从本质上是反教育,也造成人格扭曲与分裂。
  对于“状元”的态度,也是如此。既然我们当前的高考制度,是用单一的分数选拔学生,那么,必然会引导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关注分数的高低,考生们争相做第一名。在这种制度下,却要标榜不在乎分数,甚至屏蔽高分学生的姓名(广东今年为防止状元炒作,不公布前10名的成绩,但很快北大等校还是拿到学生名单去找到了相关考生),其实是掩耳盗铃的游戏。高考录取制度在按考生分数从高到底录取,大家却在那里说,分数不重要,这不是自我安慰吗?看看各地发布的禁止炒作状元的禁令,就觉得好笑。
  高喊素质教育,却踏踏实实地进行应试教育,这样的游戏不能再玩了。据报道,人大负责人称,“这些展板就算曾经放在校内也不能证明就是学校摆放的,也有可能是学生们自己做的。我们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宣传高考状元。” 这谁相信呢?但如果他说,在中国应试教育体系之下,中学教育根本不可能摆脱应试框架,我们不宣传状元宣传什么?可能又会招来板砖无数。
  就连普通网友,也喜欢听虚假的话,于是大家都高唱着素质教育的赞歌,以为只要不提“状元”了,素质教育就胜利了。这是说谎教育的胜利,而不是真正教育的胜利。对于我国教育的现实,大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就是应试教育体系,不改革高考制度,喊素质教育口号没用,发这禁令那禁令,也毫无价值和意义。基础教育还是会只关注高考核心科目和高考分数。如果高考制度不改革,对“拜状元”感到可悲的网友,会可悲的发现,整个社会的状元情结会日益严重,不会有丝毫消减。于是真正可悲的问题是:大家都绕过产生问题的根源,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期待某种怪象消失。
  要让中学不关注“状元”,只有一条路径,就是改革高考制度,打破现在的单一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如果高考分数只占大学评价的少部分权重,还有“状元”吗?对此,有关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网友认为当下的高考制度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能保证分数公平。如果这能反映网友们的真实看法,那么,所谓“状元热”,正是我国整个社会共同制造的。网友一边骂“炒作状元”,一边捍卫制造“状元”的高考制度,这是必须走出的怪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热点分析: 不炒作“状元”,是说谎教育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