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3-4-6 14:12:43

2013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内容精讲(7)

(三)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主要通过对现状监测资料和区域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对标法。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季、月均平均)、短期浓度(日、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
⑴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统计年、日、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与相应的标准限值进行比较分析,给出占标率或超标倍数,评价其达标情况,
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并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日变化规律,以及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此外,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⑵现状监测数据达标分析。统计分析监测数据时,先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位置,监测内容以及监测方法等内容。我考网(www.woexam。com)
在分析处理各时段监测数据时应反映其原始有效监测数据,小时、日均等监测浓度应是从最小监测值到最大监测值的浓度变化范围值,即Cmin~Cmax的浓度,并分析最大浓度占标率,和监测期间的超标率以及达标情况。
其中:超标率=超标数据个数/总监测数据个数×100%。参加统计计算的监测数据必须是符合要求的监测数据。
对于个别极值,应分析出现的原因,判断其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参加统计计算,未检出的点位数计入总监测数据个数中。
⑶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分析。分析评价范围内的各项监测数据的日变化规律及年变化趋势,并绘制污染物日变化图和年变化趋势图,参考同步气象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区域大气环境整治方案和近3年例行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区域环境容量。
(四)了解边界层结构及其生消演变规律
1.边界层结构。受下垫面影响的几公里以下的大气层称为边界层,大气边界层是对流层中最靠近下垫面的气层,通过湍流交换,白昼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以感热和潜热的形式向上输送,加热上面的空气,
夜间地面的辐射冷却同样也逐渐影响到上面的大气,这种热量输送过程造成大气边界层内温度的日变化。大型气压场形成的大气运动动量通过湍流切应力的作用源源不断向下传递,经大气边界层到达地面并由于摩擦而部分损耗,相应地造成大气边界层内风的日变化。
2.边界层的生消演变规律。在陆地高压区,晴朗天气条件下,边界层的生消演变规律:日间,受太阳辐射的作用地面得到加热,混合层逐渐加强,中午达到最大高度;日落后,中华考试网
由于地表辐射,地面温度低于上覆的空气温度,形成逆温的稳定边界层;次日,又受太阳辐射的作用,混合层重新升起。大气边界层的生消演变规律依赖于地表的热量和动量通量等因素,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取决于边界层的特征参数。
混合层高度(h):是指对流边界层的高度,也就是在大气边界层处于不稳定层结时的厚度。莫奥长度(Lmo):对于定常、水平均匀、无辐射和无相变的近地面层,其运动学和热力学结构仅决定于湍流状况。
当Lmo>0,近地大气边界层处于稳定状态,Lmo数值越小或混合层高度(h)与Lmo的比值(h/Lmo)越大,越稳定,h则越低;当Lmo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3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内容精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