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3-18 19:30:04

2012年企业管理知识考点7.1:金融基本知识

  一、货币制度及货币层次划分
  一般认为,货币有五种主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也是货币最先出现的职能。
  (一)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的内容
  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做出的关于货币本身及其流通的法律性规定。
  在货币由商品来充当的时代,规定什么商品或哪几种商品作为货币材料以及哪种商品作为本位货币的材料,是货币制度的核心。本位货币是指在多种形式的货币共同流通的情况下,被规定为标准的、基本通货的货币。
  2.货币制度的发展
  银本位制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制度。
  “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美元一黄金本位制。自此以后,取而代之的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有三个特点: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现实中的货币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货币层次划分
  所谓货币层次划分,是指对流通中各种货币形式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货币层次做如下划分:
  M0=流通中的货币,包括各种面值的纸币和辅币
  M1=MO+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
  准货币是指由银行存款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
  我国货币层次的定义是:
  货币=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
  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其中,流通中现金对应M0;货币对应于M1;货币+准货币相当于一般定义中的M2。
  二、信用
  在教材中信用这个范畴是指借贷行为。
  (一)信用的本质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信用是债权债务关系以及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二)信用形式
  1.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个人通过信用方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自己当前所不具备的预期资本或消费支付能力的经济行为。
  2.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时,以契约(合同)作为预期货币资金支付保证的经济行为。
  3.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和透支等方式为主的信用。
  4.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最终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条例不能随意撤销、变更和废除;二是如果迫不得已要撤销、变更或废除,也要赔偿因此给老百姓造成的损失。
  5.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一个国家的政府、银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对别国的政府、银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所提供的信用。
  (三)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如果按照接受程度分类,信用工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本国接受的信用工具,主要指的是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和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另一类是指在本国具备接受性的信用工具,包括各种可转让的存款证、票据、支票、证券等。
  按照期限的长短划分的信用工具可分为短期、长期和不定期信用工具三类。短期信用工具主要是票据,包括汇票、本票、支票等。长期信用工具通常被称为证券,主要有股票和债券两类。不定期信用工具是指银行券和纸币。
  总结起来信用工具具有以下的特征:首先,信用工具具有收益性。其次,信用工具具有风险性。此外,信用工具具有流动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2年企业管理知识考点7.1:金融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