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2-22 20:24:52

2011年注会考试复习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一)通用指标及功能

  1.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2.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账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3.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货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2)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3)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4)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4.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2)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5.资产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2)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3)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4)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一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5)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6)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其中: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

  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二)指标的配比分析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

  (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变动情况;对“主业务利润率”指标也异常的企业,应通过年度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指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年度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年度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

  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年度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年度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4.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当两者比值>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5.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O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6.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O,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1年注会考试复习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