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5-10 00:37:22

文理分科,家长只做参谋和助手

阅读提要
高中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让孩子自己选择学文或者学理,是一次让孩子独自面对人生挑战的演练。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妄加干涉。
高一第二学期,女儿迎来了她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就是学习文科还是理科。
目前,对一个中国孩子来说,文理分科是成长道路上非常关键的一步棋。因为这一选择将决定将来进入大学学习什么样的专业,往远了说这一选择将决定他将来走一条什么样的事业之路。所以,应该谨慎一些。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决定只帮女儿分析情况,真正的决定权交给她自己。
其实,女儿一上高中,我就开始关注文理分科的问题。关于孩子学文还是学理,什么样的说法都有,有的说理科将来的就业渠道多,路子比较宽,有的说到了社会上还是文科的用处大。我和我先生也私下讨论这个问题和各种观点,我俩一个学的文科,一个是理工科出身,从我们多年所走过的路和所从事的职业来看,学文和学理各有千秋,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且只要你有能力,不管学文学理,在社会上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对于女儿学文或者学理,我们俩首先看得非常坦然,没有太多的偏向,最后我们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女儿决定学什么我们都支持。
高一第二学期即将结束的一天,学校让孩子们填写文理科选择的表格,表格后附了家长回执单。女儿拿回这个表格的同时,还拿回来一份某教育心理研究院对她进行测试后给出的学业规划评估报告。
其实女儿的心里已经定了学习文科,因为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能力,她在文科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理科。她之所以参与了学业规划评估,一是同学们都去测,她觉得新奇,也要跟风;二来她也是想证实一下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判断。
她让我们看了那个心理机构的测试结果,其中测试分析结果的“文理风向台”图示显示,她的文理比例为77∶23,文科远远高于理科。而且在图示的旁边有几行文字:“你的学科兴趣中文科类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在高中学习阶段,在发展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比较不擅长的学科,培养自己的兴趣。你可能听到‘学文科的学生择业面比较窄’的说法,实际上随着学科的调整和发展,文科毕业生的择业面已经越来越宽了,学习文科同样大有作为!”
正是这一段文字,坚定了女儿学习文科的决心。她毫不犹豫地在表格上填上了文科,我和我先生也毫不犹豫地在回执上签上了我们的名字。
文理科的选择,我认为大体上应该遵从几个原则:
第一,学习的兴趣。女儿从小对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的兴趣就特别浓厚,而且因为热爱,她学起来非常轻松。从小到大,她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上,花在英语、语文上的时间相对来说少得多,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文理分科以后,因为所学习的科目大多是她感兴趣的,所以她的成绩才能一直保持优秀,而且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所以说,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学科,将会使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
第二,做自己擅长的事。女儿之前对于学习文科还是理科也举棋不定,后来我和她爸爸就帮她分析了以后她想要且擅长从事的职业,她的第一选择是传媒,第二选择是国际关系,第三选择是语言,而这些专业基本都录取文科生。她爸爸也为她列出了一些理工科专业毕业的人员从事的职业,她则频频摇头。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分析,她最终觉得自己还是学习文科比较合适。
第三,参考历次的学习成绩。从女儿的学习成绩来看,她的文科成绩一直占优势,尤其是分科前的那次期中考试,如果只计文科成绩的话,她能进年级50名,而综合排名,她只在年级的140多名。可以说,也是这次考试让女儿学习文科的决心定了下来。毕竟孩子们高中毕业面临的是高考(微博),而高考考查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成绩,所以在尊重兴趣的同时,还是要注意哪一科最利于在高考中取胜。
至于那些做学业规划评估的心理机构,每年到分科或者报志愿的时候,他们都会到各个高中去做宣传。我感觉对那些目标很明确,或者文理差距特别大的孩子,这些专业机构的评估的用处不是太大——他们的测试虽然客观,但依据的毕竟只是孩子们自己填写的数据。但是对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文理科的学习成绩差距不明显的孩子,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不妨一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理分科,家长只做参谋和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