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6-25 14:28:49

常用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三)

一、12个常用文言虚词:之:a) 代词,表指代作用,可以指代人、事、物,译为“他(她、它)”,“他的”,……做宾语:[例] 爱共叔段,欲立之。
    姜氏欲之b) 代词,表指示作用,作定语,译为“这”,“这个”……
    [例]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
    c) 代词,衬足音节,无意义,不翻译[例]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d) 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e)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f) 助词,指明语序倒装,不翻译[例] 姜氏何厌之有其是之谓乎我之谓也(《秋水》)
    g)动词,译为“到”、“往”
    [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
    其:a) 代词,表指代作用,译为“他”,“他的”……
    [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 代词,表指示作用,译为“那”,“那个”……
    [例]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c) 语气词,表估计、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例]王室其将卑乎(《国语》)
    d) 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例]其敢忘君主之大赐?(《左传》)
    e) 语气词,表祈使、命令语气,译为“就”,“要”,“一定”……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例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2.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的人(情况)”等。例如:(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客孟尝君》)
    与数量词组合:表示数量的种类。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例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谏逐客书》)
    与时间词组合: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例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
    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谏逐客书》)
    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4)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将军列传》)
    (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张中丞传后叙》)
    (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
    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的原因”等。例如: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若是者何也?(《谏逐客书》)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所代词“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与“者”不同的是:(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因此,“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则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例如: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归:归处。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希冀:企盼的内容。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庄子?秋水》)――所连:指禅让的君位;所争:争夺的政权;所忧、所劳:指为此而忧虑、操劳的国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用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