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6-25 14:28:49

常用文言虚词复习指导(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所能上报:指能够回报的恩德。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所如:去往的地方。
    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1.“所……者”
    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亦即说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例如: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所重者:看重的东西;所轻者:轻视的东西。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所为者与所期者: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达到的水平。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客孟尝君》)――所寡有者:缺少的东西。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张中丞传后叙》)――所欲忠者:愿意效忠的对象。
    所以“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
    的……“、”凭它来……的“等。如:
    A.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
    B.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
    C.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答李翊书》)
    D.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张中丞传后叙》)
    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如:A.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序》)
    C.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如: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约数词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例如: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
    诸合音词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于”古音同“乎”)。 “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例如: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
    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
    更譬诸操舟……(《论毅力》)
    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例如: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约数词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
    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将军列传》)
    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处所等。例如: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於国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指示代词通常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例如: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尝焉:试着做这件事。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怜焉:爱护百姓。
    疑问代词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语气词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
    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如: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
    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报刘一丈书》)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则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主要有: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就”、“于是”、“那么”等。例如: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
   
      更多成人考试复习资料请进:育路教育网 成人高考频道:http://www.yuloo.com/crgk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用文言虚词复习指导(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