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6-25 15:37:02

成考大学语文材料:议论文部分(二)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文章)
  《作家作品》
  孟子:(1)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所编。
  《主旨》
  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疑难辞句》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
  直不百步耳。(直:只)
  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
  7,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
  《全文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可以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它上面了。河内地区年成无收,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地区去,把粮食输送到河内地区去;河东发生了饥荒,我也是这样做的。我观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不更减少,我的百姓不更增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请允许我以打仗来说明。战鼓咚咚响起,双方兵器交接,(一方)扔掉铠甲武器而逃。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止。以(自己)只跑了五十步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会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而已,(逃五十步)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违背农业生产的时节,粮食就可以吃不完;密网不撒向池塘,鱼鳖等水产就吃不完;砍木斧按时节进入山林,木材就可以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是让老百姓养活生者、发送死者没有怨恨不满,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宅基地,在上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服。鸡、犬、大猪小猪的喂养,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季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土地,不要耽误农时,几口人的人家就可以免除饥饿了。认真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以孝悌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穿丝绸衣服;吃肉食,百姓们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过。
  “(现在)狗猪吃人吃的食物而(您)不加以节制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您)却不知开仓济贫;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和用武器刺人把他杀死,然后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兵器之罪’有什么不同?大王您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到魏国了。”
  《学习要点》
  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
  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使人民养生葬死无遗憾,在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本文论述的线索
  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
  本文的内容结构。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先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及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掌握连锁推理的句式。
  连锁推理: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在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
  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善用比喻。
  (1)“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2)用拿刀杀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比喻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排比句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重点段落分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段话的论点:说明治理国家要考虑主观原因,不能推卸责任。
  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属于比较法中的类比法。
  这段话的比喻句:比喻的本体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寓体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秋水》(重点文章)
  《作家作品》
  庄子战国时人
  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
  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疑难词句》
  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面:面朝东;面:动词,向东)
  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自多:自夸;多:自负)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
  9,拘于虚也。虚:居住的地方。
  《全文翻译》
  秋日的雨水按照季节来临,千百条小河注入了黄河。(黄河)水流之大,大到河的两岸和水中洲岛都无法互相分辨牛马的程度。于是乎,。河伯欣然高兴,认为天下美景都汇总到了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进,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了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懂得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难以穷尽的气势,我如果不是亲自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北海若说:“井中之蛙不可能跟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居住地点的限制、;只生长一个夏季的小虫不可能跟它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限制;孤陋寡闻之人不可能跟它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现今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所以可以跟你谈论大的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永远装不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被排空。它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它超过江河的流量,不可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骄自傲,(原因)在于我认为自己形体得之于天地,气息来源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存在于高山之上,正感到自己见闻很少,又怎么会自傲自夸?我想,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好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米粒存在于粮仓之中吗?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大地上九州之地,粮食所生长的地方,舟船车马所通达的地方,人不过是万物之一种。拿个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根细小的毛的末梢存在于马的身体之上吗?五帝所沿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任劳任怨者所为之劳苦的(目标)?都只不过是马体之毫末,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这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夸自傲一样吗?”
  《学习要点》
  本文的寓言特色
  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判的思想观点;
  景物描写的作用
  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善用比喻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篤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也是排比句)
  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也是反诘句)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也是反诘句)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也是反诘句)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也是反诘句)
  排比句
  (1)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见上面例句
  反诘句
  见上面例句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重点段落分析》
  1,文章开始第一段。
  这段话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
  从主观视觉感受来反映客观世界的黄河。
  这段话的大意。
  写河伯由自大到自己认识到渺小的转变。
  这段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起到铺垫作用。
  2,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这段的观点:五帝等人的作为,都是微不足道的;伯夷,仲尼是在自高自大。
  论证方法:前三句,归纳法。后面,类比法。
  (3)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反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考大学语文材料:议论文部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