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7-12 13:04:43

2012年GCT考试逻辑考前综合练习(三)(3)

  概念的相关知识及其运用  关于“概念”的基本知识(六个要点)
  什么是概念? (要点1)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什么是对象?
  对象是一切能够被思考的客体。
  什么是对象的属性?
  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统称为对象的属性。
  什么是对象的本质属性?
  偶有属性
  固有属性
  本质属性
  概念是把对象作为一个类来反映的。
  对某个类对象来说,如果某种属性为其中的某些对象具有,而不为另一些对象具有,则称为该类对象的偶有属性;
  如果某种属性为所有对象具有,则称为该类对象的固有属性;
  如果某种固有属性仅仅为该类对象具有,则称为该类对象的本质属性。
  例如,对于“商品”这个类对象,“价廉物美”是偶有属性;“是劳动产品”是固有属性;“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是本质属性。“商品”这个概念,只反映“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种本质属性。
  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点 2)
  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
  例如,所有的人构成的对象类,就是“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对“人”这个对象类,“男人”、“女人”等称为子类,“鲁迅”、“华盛顿”等称为分子。
  [思考]:
  1.用“解放生产力”来表达“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否准确?
  答:不准确。因为“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固有属性,不是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成立,但“解放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不成立。
  2.“中国”这个对象是否属于“联合国”这个概念的外延?
  答:不是。因为“中国”不具有“联合国”这个概念的内涵。
  3.“中国”这个对象是否属于“联合国成员国”这个概念的外延?
  答:是。
  类和分子,集合体和个体
  两类关系有什么不同?
  类的性质必然地属于组成类的每个分子;
  集合体的性质不必然属于组成集合体的每个个体。
  反映集合体的概念,称为集合概念
  反映类的概念,称为非集合概念(类概念)
  同一个概念,可以在集合的意义上使用,也可以在非集合的意义,即类的意义上使用。
  [思考]
  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宝贵的
  我是人
  所以,我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宝贵的
  [思考]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著作
  所以,《狂人日记》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思考]以下划横线的概念,是在集合意义上还是在
  非集合意义上使用的?
  A.森林是重要的自然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B.森林在全球陆地的复盖率,已由上世纪初的19%下降到本世纪初的11%。
  C.遵纪守法,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
  D.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类概念的种类: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要点4)
  相容:
  概念的定义(要点5)
  概念的定义及其结构
  定义的规则及违反规则的逻辑错误
  定义及其结构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例如,“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就是一个定义,它揭示和明确“逻辑”这个概念的内涵。
  定义有被定义项、定义项和联项构成。
  在上面例举的定义中,“逻辑”是被定义项;“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定义项;定义联项通常用“是”表示。
  定义的规则
  1.被定义项与定义项在外延上必须是全同关系。
  定义过宽
  定义过窄
  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同语反复
  循环定义
  3.对正概念下定义不能使用否定句。(定义不作否定句)
  4.不能以比喻代定义。
  [思考]:以下断定作为定义是否严格?
  1.法律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定义过宽)
  2.直系亲属是指和当事人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定义过窄)
  3.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规律的科学。(同语反复)
  4.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循环定义)
  概念的划分(要点6)
  概念的划分及其结构
  划分的规则及违反规则的逻辑错误
  划分及其结构
  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例如,“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是一个划分。
  划分的结构
  母项
  子项
  划分标准
  同一母项,在不同的划分标准下,可得到不同的子项。
  划分的规则与相应的逻辑错误
  1.每次划分必须使用同一标准 [划分标准不一]
  2.子项必须不相容。[子项相容]
  3.母项必须等于子项的概念和.[划分过宽/划分过窄]
  4.子项必须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子项不当并列/概念不当并列]
  概念的层次性
  [思考]以下断定作为划分是否严格?
  1.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战争。(划分标准不一;子项相容)
  2.“直系亲属”分为“双亲”(父母)、“胞亲”(兄弟姐妹)、“配偶”和“子女”。(划分过宽)
  3.“要把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工厂、农村、机关、学校。”(毛主席语录)
  (概念不当并列)
  [练习]
  写出下文中相关概念间的树状结构(横式):
  在H国200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中,婚姻状况分为四种:未婚、已婚、离婚和丧偶。其中,已婚分为正常婚姻和分居;分居分为合法分居和非法分居;非法分居指分居者与人非法同居;非法同居指无婚烟关系的异性之间的同居,包括分居者之间的非法同居和分居者与未婚、离婚和丧偶者之间的非法同居。
  答:
  “概念”的基本知识在解题中的运用
  [例15]
  过去,我们在道德宣传上有很多不切实际的高调,以致于不少人口头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发生人格分裂现象。通过对此种现象的思考,有的学者提出,我们只应该要求普通人遵守“底线伦理”
  根据你的理解,以下哪一选项作为“底线伦理”的定义最合适?
  A. 底线伦理就是不偷盗、不杀人。
  B. 底线伦理是作为一个社会普通人所应遵守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C. 底线伦理不是要求人无私奉献的伦理。
  D.如果把人的道德比作一座大厦,底线伦理就是该大厦的基础部分。
  答案是B。
  解析:
  A项定义过窄;C项使用否定句下定义;D项以比喻代定义。因而都不合适。
  [例16]
  平反是对处理错误的案件进行纠正。
  依据以下哪项能最为确切地说明上述定义的不严格?
  A.对案件是否处理错误,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否则不能说明什么是平反。
  B.处理错误的案件包括三种:重罪轻判,轻罪重判和无罪而判。
  C.应该说明平反的主体,平反的主体应该具备足够的权威性。
  D.对平反的客体应该具体分析。平反了,不等于没错误。
  答案是B。
  解析:
  B项断定,处理错误的案件包括三种:重罪轻判,轻罪重判和无罪而判。对重罪轻判和轻罪重判的案件进行纠正,显然不属于平反;平反仅是对无罪而判的案件进行纠正。因此,把“平反”定义为“对处理错误的案件进行纠正”,显然过宽而有失严格。
  其余各项的断定内容,即对案件是否处理错误应有明确的标准;平反的主体应该具备足够的权威性;对平反的客体应该具体分析等,涉及的是正确实施平反所要满足的条件,而不是平反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对平反下定义只需要揭示其内涵,不需要断定平反得以正确实施所要满足的条件。
  [例17]
  张教授:如果没有爱迪生,人类还将生活在黑暗中。理解这样的评价,不需要任何想象力。爱迪生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但是,他只在学校中受过几个月的正式教育。因此,接受正式教育对于在技术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并不是必要的。
  李研究员:你的看法完全错了。自爱迪生时代以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当代,如果你想对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即使接受当时的正式教育,全面具备爱迪生时代的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以下哪项最恰当地指出了李研究员的反驳中存在的漏洞?
  A.没有确切界定何为“技术发展”。
  B.没有确切界定何为“接受正式教育”。
  C.夸大了当代技术发展的成果。
  D.低估了爱迪生的发明对当代技术发展的意义。
  答案是A。
  解析:
  不难发现,“技术发展”这个关键概念的内涵,在张教授的陈述和李研究员的反驳中是不完全一致的。
  李研究员的反驳,把张教授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发展,不当地限定为当代的技术发展。这样,即使李研究员的断定成立,也不能说明张教授的断定不成立。A项恰当地指明了这一点。
  [例18]
  甲、乙、丙三人居一学生宿舍。甲报案遗失2000元。保安人员经过周密调查,得出结论是丙作的案。班主任说:“这是最不可能的”,保安人员说:“当所有其他的可能性都被排除了,剩下的可能性不管看来是多么不可能, 都一定是事实。”
  以下哪项如果是真的, 将最为有力地动摇保安人员的结论?
  A.保安人员事实上不可能比班主任更了解学生。
  B.对非法行为惩处的根据, 不能是逻辑推理, 而只能是证据。
  C.保安人员无法穷尽地把握所有的可能性。
  D.丙是班上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答案是C。
  解析:
  保安人员得出“是丙作案”的结论的根据是他的推理:“当所有其他的可能性都被排除了,剩下的可能性不管看来是多么不可能, 都一定是事实”。结论的可靠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推理正确;第二,前提真实。保安人员的推理是正确的,但C项的断定指出了保安人员推理的前提的不真实,从而有力地动摇了他的结论。
  B项不成立, 因为题干涉及的是对非法行为的认定, 而不是对非法行为的惩处。
  如果忽视了题干中“对非法行为的认定”和“对非法行为的惩处”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的区别,B项会产生很强的干扰。
  [例19]
  一份犯罪调研报告揭示,某市近三年来的严重刑事犯罪案件60%皆为已纪录在案的350惯犯所为。报告同时揭示,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作案者半数以上同时是吸毒者。
  如果上述断定都是真的,那么,下述哪项断定一定是真的?
  A.350名惯犯中可能没有吸毒者。
  B.350名惯犯中一定有吸毒者。
  C.350名惯犯中大多数是吸毒者。
  D. 吸毒者中大多数在350名惯犯中。
  答案是A。
  解析:
  题干说的是“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作案者半数以上同时是吸毒者”,而不是说“半数以上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作案者同时是吸毒者”, 因此以下情况是可能的:上述350名惯犯虽然作案的数量占了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60%, 但人数只占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作案者的很小比例(例如5%)。这样,虽然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作案者半数以上同时是吸毒者,但350名惯犯中完全可能没有吸毒者。
  此题“半数以上”这个概念,限定的是“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作案者”,而不是“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在关键概念的理解上发生偏差,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例20](难)
  在H国200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中,婚姻状况分为四种:未婚、已婚、离婚和丧偶。其中,已婚分为正常婚姻和分居;分居分为合法分居和非法分居;非法分居指分居者与人非法同居;非法同居指无婚烟关系的异性之间的同居。普查显示,非法同居的分居者中,女性比男性多100万。
  如果上述断定及相应的数据为真,并且上述非法同居者都为H国本国人,则以下哪项有关H国的断定必定为真?
  Ⅰ.与分居者非法同居的未婚、离婚或丧偶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Ⅱ.与分居者非法同居的人中,男性多于女性。
  Ⅲ.与分居者非法同居的分居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A.仅Ⅰ。 B.仅Ⅱ。 C.仅Ⅲ。 D.仅Ⅰ和Ⅱ。 E.Ⅰ、Ⅱ和Ⅲ。
  非法同居的分居者(其中女性比男性多100万)
  答案是D。
  解析:
  与分居者的非法同居包括两种类型:
  第一,分居者和分居者同居;
  第二,分居者与非已婚者(未婚、离婚或丧偶者)同居。
  由题干,非法同居是指异性之间的同居,因此,与分居者非法同居的分居者中,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所以复选项Ⅲ为假。
  由题干,非法同居的分居者中,女性比男性多100万,这说明与分居者非法同居的未婚、离婚或丧偶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复选项Ⅰ为真。
  与分居者非法同居的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分居者,另一部分是未婚、离婚或丧偶者。上面已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与分居者非法同居的分居者中,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第二,与分居者非法同居的未婚、离婚或丧偶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与分居者非法同居的人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复选项Ⅱ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2年GCT考试逻辑考前综合练习(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