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7-20 22:27:17

考研政治马原讲义:6.2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列宁认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材料用来说明社会主义的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的“砖头”还没有造好。他指出,社会主义将来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的形式,这些我们不知道,也不能说。只有未来的建设者才能具体描述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只是一些基本原则,如公有制、按劳分配和人民政权等。在领导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中,列宁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要有: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博采世界文明之众长,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呢?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国际资本主义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列宁:“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一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了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特殊性的深刻内涵,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制度,从根本上说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够高,新制度不够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就中国而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1.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2.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3.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4.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考研政治马原讲义:6.2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