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ldcr 发表于 2012-7-21 10:43:27

商学院的“融合”式创新

相比较教育学者的身份,钱颖一教授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的知名度或许更大些。事实上,自2006年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以来,钱颖一一直致力于本土商学教育的创新,比如,在国内商学院中率先推出新版MBA课程体系,发起举办“心理学走进商学院”、“社会学走进商学院”、“政治学走进商学院”等论坛,促进不同学科的教育融合。最新的一项创新举措是,从2013年入学的学生起,清华MBA项目试点举办“MBA+X双学位”,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除了获得MBA学位外,还将获得另一个专业硕士学位(如工程硕士、艺术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

  作为一家“大学中的商学院”,清华经管学院如何进行差异化定位,在国际化方面有哪些思考,又该如何评价EMBA教育?钱颖一教授接受本报专访分享了他的观点。

  《21世纪》:清华大学素有治学严谨的形象,那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品牌特色又是什么?

  钱颖一:清华经管学院办MBA已经21年,在MBA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一直以“严谨”著称,但是,特色不仅仅如此。

  首先,我们是大学中的商学院,不是独立商学院,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清华大学学科齐全,包括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医科、设计等各个方面。这就给了清华经管学院一个丰富的环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追求理科思维的严谨,又强调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同时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立、批判性思维。作为一所大学中的商学院,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医科齐全的覆盖面,是我们进行管理教育的优势。

  第二,我们MBA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未来领导者”。现在不少学校都偏向于某个领域或方向的MBA教育,比如,有偏向金融、制造业或者营销的,这些在市场上很需要,但是,我们MBA项目致力于培养综合管理能力,英文叫general management,并不是专注某一个专业或者行业,而是希望学生将来可能成为创业者或者CEO,拥有全面的管理能力,懂得战略、营销、财务等各个方面。为了这个定位,新的清华MBA课程体系以“软技能”、“整合性”、“体验式”作为三个主要创新点。这是非常突出的差异化定位。

  《21世纪》:有观点认为,中国多数商学院要向大学上缴收入,受管制也多,制度设计上就不利于商学院独立发展,你怎么看?

  钱颖一:持这种观点的多数都是以欧洲商学院为背景来看的,因为美国的商学院几乎都是大学中的商学院。我的看法是,在欧洲的大学中,商学院很难有自主发展,所以,多数欧洲知名商学院都是独立商学院。可是,独立商学院的优势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能突显:第一,大学对商学院的约束过多,商学院独立性受到严重制约;第二,大学中的商学院不能发挥出与大学融合的好处。

  其实,大学中的商学院和独立商学院说不上谁比谁有绝对优势。如果大学中的商学院能与大学形成比较平衡的关系,在教师聘用、薪酬待遇以及经费分配等方面享有相当的自主权,同时,发掘大学中商学院的潜在优势,与大学中的其他学院融合,大学中的商学院就有其特定的优势。

  《21世纪》:海外商学院“走进来”很多,本土商学院“走出去”海外办学的相对少,清华经管在国际化方面是否会先行一步?在本土案例和管理思想方面,有了哪些系统总结?

  钱颖一:考虑中国商学院国际化的道路和考虑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道路是类似的:第一是发展阶段的因素,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人均GDP是5000美元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得很远,本土企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管理思想的提炼、总结需要时间,国外商学院走过了百年,中国商学院才发展20多年,不能太着急;第二是大国的因素,中国的内部市场足够大,经济发展快,外国尤其欧洲商学院跑到中国来很自然。所以,如果从发展阶段和国家地域的角度来说,中国商学院大规模进军海外需更长时间的积淀。

  清华经管学院在输出中国公司管理案例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案例能够作为教学之用,必须具有一般性意义,符合写作规范,不仅能够让学生读懂,而且能够引发思考,提出深刻问题。目前,国外商学院对中国公司的案例需求很大,制约因素是不少本土案例达不到走出去的水平。清华经管案例中心三年前聘请了哈佛商学院资深教授沃伦·麦克法兰(Warren McFarlan)教授担任联席主任,做了一二十个国际水平的案例,并通过哈佛商学院的网络进行传播,已经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商学院的“融合”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