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2-23 12:06:33

2011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模拟试卷3(2)

11. 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在(  )环境中最为有效。
        A.简单/静态
        B.复杂/静态
        C.简单/动态
        D.复杂/动态
        [答案]:B
        [解析]:行政层级组织形式在复杂/静态环境巾最为有效。
        教材:P25
        12. 员工以同样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称为(  )。
        A.规范化程度
        B.专业化程度
        C.集权化程度
        D.分工化程度
        [答案]:A
        [解析]:规范化是指员工以同种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
        教材:P23
        13. 重视员工的适应、忠诚感和承诺的组织文化称为(  )组织文化。
        A.学院型
        B.棒球队型
        C.俱乐部型
        D.堡垒型
        [答案]:C
        [解析]:
        14. 根据巴尼1991年的观点,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资源需要具备的特点是(  )。
        A.稀缺性
        B.可模仿性
        C.可替代性
        D.稳定性
        [答案]:A
        [解析]:教材:P36
        15. 对于采取稳定性战略的组织而言,关键性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  )。
        A. 从零开始,建立全新的人力资源战略
        B.大量而快速地裁员
        C.对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进行合并
        D.确定关键员工并制定特殊人才的保留政策
        [答案]:D
        [解析]:对于采用稳定性战略的组织重要的是确定关键员工,并制订特殊的人才保留战略以留住他们。
        教材:P40
        16. 关于裁员中幸存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他们往往心存感激,激情高效地去工作
        B.他们的归属感一般会下降
        C.他们可能会为未来担忧
        D.他们可能会有负罪感
        [答案]:A
        [解析]: 管理人员往往假设,那些精简过程中的幸存者会心存感激,富有激情地高效率地去工作。但事实却是相反
        的。裁员之后组织中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一般会下降。
        教材:P40
        17.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发生作用的主要机制是(  )。
        A. 同化
        B.匹配
        C.控制
        D.整顿
        [答案]:B
        [解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发生作用的重要原则是匹配或称为契合,组织的效率依赖于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之
        间紧密的匹配,匹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发生作用的主要机制。
        教材:P39
        18. 当学校有10000名学生时需要200名教师,如果这个学校预期明年注册的学生会增加1000名,师生比不变,则需要增加聘用20名教师。这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是(  )。
        A. 主观判断法
        B.比率分析法
        C.时间序列分析法
        D.回归分析法
        [答案]:B
        [解析]:比率分析法,即通过计算特殊的商业因素和所需员工数之间的比率来确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方法,提供比趋势分析更为精确的估计值。教材:P59
        19. 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是(  )。
        A.人员供给预测
        B.组织目标与战略分析
        C.人员需求预测
        D.供需匹配
        [答案]:B
        [解析]: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准备工作中首先是对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和调研,没有确定发展战略的组织不可能确定人力资源规划。
        教材:P55
        20. 根据(  )进行工作设计,会使工作变得更为机械化。
        A. 工效学原理
        B.人际关系理论
        C.科学管理原理
        D.工作特征模型理论
        [答案]:C
        [解析]:根据科学管理原理进行正作设计,效益很高,但这种设计使得工作更为机械化,忽视了人在工作中的地位。
        教材:P7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1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模拟试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