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0|回复: 0

[其他]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6 09: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信息传播尤为重要,翻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际的桥梁也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曾一度被看做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事实上,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活动,形式上虽是语言字符的转换,内容上却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翻译永远与文化脱不了干系,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 v! l, ?" b# }8 t$ a* p0 q0 f. U
2 Z& f4 D, H' g# }1 思维方式的影响
* u% X3 v3 x* g( o
1 J$ b3 m- Y( o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东方民族惯用具体性,由多到一的综合型思维方式,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横向铺叙,注重整体和谐。有时英语的一个长句需要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而汉语中一个意群的若干短句却可以合译为一个英语长句。英汉民族认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如此例句:“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如直接译成:“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的落下。”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如将译文译成“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就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精彩的翻译。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的表达出中国人祈盼奥运的热情。如译为 “Beijing is welcome you”,则语气过于平淡,效果大打折扣。) m* E7 |! s! u0 K6 T
2 _; a0 A  j* R6 y4 r
2 历史典故及风俗习惯的影响- A  @/ A5 c& x! }  v
9 F6 E- d$ B3 Y2 \; j
历史典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特点。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的许多圣经故事,文学作品等以及中国的神话,典故,诗词歌赋等也被各自接受和欣赏,翻译也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翻译就必须是历史典故和历史文化的翻译,而不单单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例如:在《旧约 创世纪》中,有这么一句话:“Can't you see it is an apple?”字面意思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苹果么?”根据历史典故,我们知道夏娃受到魔鬼的引诱吃了善恶树上的苹果,触怒了上帝。苹果(apple)一词也就成了陷阱的意思。所以,此处译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陷阱么?”更为贴切。风俗习惯更是如此,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精确性。如汉文化中,人们崇尚“民以食为天”,见面问一声“吃了吗?”,一则表示关心寒暄,二则也是正式交谈的开场白。但如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则失去了其语用意义和应酬功能,也不能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因此翻译要在双方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解释。
8 A8 y5 Y& J$ z" _% u4 d: h- X  e8 X7 R- X1 H# y
3 宗教传统的影响
; [& L3 u$ O- f- P0 k  ], P$ u# E% y0 S* v
中国人信仰佛教,相信佛主主宰一切,而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世界。汉语中有“借花献佛”、“缘木求鱼”等成语,英语中也存在“God bless you”、“God be with you”(上帝保佑)等习语。中西宗教传统的差异使得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否则就会出现失当现象。如英语中的:“end of the world”,从字面上很容易译为“世界末日”。但在基督教的教义中,“end of the world”意为“judgment day”,是上帝审判人类的日子,那一天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魔鬼被投入硫磺湖里。此时翻译要达到精准,就必须受宗教文化的局限。
7 f/ N( k: W( {+ j  d, B0 @; s# Z/ K4 a. I* \' K, O
4 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的影响$ m# G. ?4 a% N- n" v* q0 W+ m

9 q, p9 S4 T/ }/ ?' o* ~0 \9 ?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造就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翻译时必须顾及双方不同的价值观,才能被对方理解接受。如:英国主要以马耕为主,英国人对马也有深厚的情感,因此英美人的价值观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英语中就有“as strong as a horse”的说法。而中国自古以来主要靠牛耕,中国人对牛热爱和赞誉因为牛秉性勤劳忠厚。所以英语的“as strong as a horse”,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译为“力大如牛”才精准。另外,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翻译的过程中如不注意,就会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白色象征肃穆、哀悼,而红色则是传统的喜庆色彩,因而中国婚嫁称为“红事”,丧事则称“白事”。但多数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感到费解。因为在西方人的审美观中,白色象征着纯洁、素雅、坦率、单纯、快乐和明亮。西方人婚宴多为白色,而丧葬则为黑色。所以翻译时,最好不要把“红”、“白”两种颜色译出,只说weddings and funerals(婚礼和葬礼)。因为把白色和丧事联系起来,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而把funerals(丧事)说成是happy occasions(喜事),会让西方人吃惊。
) S3 ?% j3 O2 W0 P, @2 h# W+ \/ m$ ~, y* ~+ F  d' [
5 地域环境的影响- ?2 s( _" d6 N. i4 P0 e5 C4 S5 I
( V3 E2 m: i# m
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不仅影响着各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语义联想和情感,这就对翻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李白《江上咏》的诗句中有“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此处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西北流”。我国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李白用“西北流”喻指功名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可能与与江河永流。这一比喻是基于我国的地理特征,但由于英美国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相异,如采用直译法,很多英美人可能并不解其真正含义,这就要求翻译“西北流”时应做适当的变通,于是译成“But sooner could flow backward to is fountains; This stream, than wealth and honor can remain.”这样译文中用flow backward(倒流)的方式表达了原文中“西北流”所蕴含的“不可能”之意,但却不能体现原文的工整对仗及中国的地域特征。中华考试网
" K# F6 R8 ^/ {4 S% ^# s5 w: t- n: i6 {
总之,翻译不仅是语言表面上的问题,更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翻译的实质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最终目的除了传递原信息外,更要传递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了解语篇中不同民族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分析隐含在原文背后的文化因素,在不违背原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原文的文化蕴意。因为只有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翻译,才是精准有效的翻译。
8 e6 ~! u5 N- I4 r7 g# D" P/ V. X* A2 s# V. W  Q+ M) _% |' H$ b1 ^
作者简介:齐媛媛,1981出生,女,河北唐山人,任职于唐山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英美文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16 03:05 , Processed in 0.24653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