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3|回复: 0

[其他] 翻译技巧:中英翻译充满陷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6 09: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久前,有人把一则以回教和回教徒为主的英文新闻报道翻译成华文。报道引述其中一名回教徒说:“We believe in God.”这名翻译员竟把它译成:“我们相信上帝。”
' f2 W0 ~- D2 _) C* d( P0 L  “上帝”的确是“God”,但“上帝”一词几乎只用在基督教的范围内,而一般人也了解“上帝”指的是基督教的神。
' A+ B+ ^  D4 I* b/ k: J  我们不知道那名翻译员为何会犯下这个错误。或许他在选用那个中文字的时候,并未体会到那个字所附带的宗教含义。
0 x; V7 w( Q$ o! R  以上的例子提醒我们,翻译员和通译员必须意识到不同种族和宗 教之间的差异。一个正确的字用在一个不适当的文化或宗教背景里,也将成为一个错字。
# w% w. ]& U% W  r. X  然而,世界正以史无前例的步伐演进。我们周遭的事物不停地在改变——新科技、新发明、新文化。新的词汇也以惊人的速度出炉。
; P3 }" g9 m0 A- o  因此,翻译员和通译员所面对的挑战之一就是意识到差异的存在,以及赶上我们周围所不断发生的变化。
) v) V/ V3 `+ Y% ~9 p. U2 f; [  很多时候,翻译员因不熟悉语文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作出错误或不妥的翻译。$ O+ l0 u2 _& g" H; B5 V
  前几年我看过一部电影。剧中人物问另一个人物要不要来个“nightcap”。那一幕的剧情清楚地显示,前者所指的是一杯睡前的饮 料。然而,电影中的中文字幕却出现“要不要来顶夜帽”的翻译,不禁叫人莞尔8 G0 {/ i+ X( \
  我曾尝试阅读一本《红楼梦》的英译本。该译本竟把林黛玉直译成“Black Jade”(即黑色的玉)。翻了几页关于“Black Jade”小姐的事迹之后,我实在读不下去,不得不把译本放下。像“BlackJade”这样的名字,岂能与羞花闭月的孱弱女子相提并论!& I- {9 p3 Z8 B0 I0 F
  不仅中英文之间存有差异,同一个语文之中也存在着不同之处。1 f$ B7 B6 f* Q. I
  以中文而言,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方所用的“中文”,彼此间已经有很明显的差距。
7 x: ^. d+ ?' f' v0 u  在中国大陆,还是有不少地方用“谢谢配合”,不用我们较熟悉的“谢谢合作”。7 ?* P: I4 r. w/ Z* M- C6 l
  最近我偶然看到“同理心”这个词,找遍了词典都找不到这个词。它似乎是出自台湾的新词,有因处于他人处境而对他人产生同情、 怜悯之义。  d1 e2 i% K! p4 w) E
  至于英文,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法。英文盛行于英国、美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等国家,但各国之间却用法不一。倘若我们对一名非新加坡人谈起“void deck”(即组屋底层)的话,他将不知所云。
- {! _! V- p2 j5 _' N% B% w3 F  在菲律宾,“salvage”一个人并不是抢救那个人,而是将他处决,而“evacuate”(即疏散)一字在上流社会中是不便启齿的,因为它有如厕之义。  这些例子说明无论是在不同语文之间,或者同一个语文之中,文化差异都是存在的。翻译员和通译员所面对的挑战就是要了解这些差异。) ]+ t+ _( y" ?/ Y6 |# `1 K
  然而,他们不单得了解文化差异,还要赶得上周围的变化。当我们迈入下一个世纪和下一个千禧年的时候,我们必须擅于了解新发明和新事态,我们甚至还得为它们取新名称。: @' \% V$ {! @& E& ~6 B" K
  网际网络和与网际网络有关的产品和企业正在不断繁衍,而大量新的词汇、术语和概念将随着出现。我们需要为新字、新词、新概念和新程序作出适当的翻译。我们得先去了解这些东西,才能作出恰当的翻译。因此,翻译员和通译员不可懈怠,他们必须积极地吸收新知识。: U1 g. H% @* Q6 K. @9 u
  要赶上科技的进步已经是一件难事,要跟上大众文化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大众文化(尤其出自美国的大众文化)以惊人的速度改变。流行音乐、时装、时尚潮流、年轻人用的俚语——当你以为自己完全掌握其来龙去脉时,它却又变了样。1 }& ?4 a$ `$ f  z; N
  前几年,美国有句流行的顺口溜:“I’m not going there.”(即“我不要到那儿去。”)不知情的人不免要问:怎么回事?到哪里去?说“I’m not going there”的人,其实是因对某个话题有情感上的排斥而不愿意讨论这个话题。
9 r* [% e; I2 r7 \  目前美国咖啡文化正在新加坡人当中大行其道、处处留香,使我们对昔日最为普通的咖啡乌看法已有所不同。我发觉到如 expresso、cappuccino、cafe latte 等饮料,至今还未有理想的中文译名。7 n# q; u# g7 O
  我们到底如何赶上这些变化和潮流?词典当然有用,但还是有不足的地方。何况,词典不一会儿就不足以应用了。我个人觉得跟上时代步伐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做一些时下年轻人爱做的事情:翻翻时尚杂志、看看电视和MTV、浏览网际网络。除此之外,还得阅读报章、新闻杂志、学术刊物等。  赶上潮流和改变是一个不间断的挑战,但下一步呢?我们有时候缺乏信心,不敢为一些新的词汇作出翻译。我们时常会问:“中国大陆怎么译?”或“台湾香港用哪一个字来翻译?”我们为什么还要问 这样的问题呢?难道我们的翻译水准还不够格吗?* X6 ]0 e. x' y% {
  无论在任何方面,新加坡都具备一个作为区域语文和翻译中心的 条件。我们的大学里却连一个外文学院都没有,我对此甚感惊讶。如果纽西兰的奥克兰大学能设一个翻译系的话,那我们新加坡这个多元文化、多元语言的大都会总不能落在人后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9 13:35 , Processed in 0.4562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