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
[TD]区别要点 [/TD] |
[TD]外毒素 [/TD] |
[TD]内毒素 [/TD][/TR] |
[TR] |
[TD]存在部位 [/TD] |
[TD]由活的细菌释放至细菌体外 [/TD] |
[TD]为细菌细胞壁结构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 [/TD][/TR] |
[TR] |
[TD]细菌种类 [/TD] |
[TD]以革兰氏阳性菌多见 [/TD] |
[TD]革兰氏阴性菌多见 [/TD][/TR] |
[TR] |
[TD]化学组成 [/TD] |
[TD]蛋白质(分子量27,000~900,000) [/TD] |
[TD]磷脂一多糖一蛋白质复合物(毒性主要为类脂A) [/TD][/TR] |
[TR] |
[TD]稳定性 [/TD] |
[TD]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 [/TD] |
[TD]耐热,60℃耐受数小时 [/TD][/TR] |
[TR] |
[TD]毒性作用 [/TD] |
[TD]强,微量对实验动物有致死作用(以ug计量)。各种外毒素有选择作用,引起特殊病变,不引起宿主发热反应。抑制蛋白质合成,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紊乱水盐代谢等 [/TD] |
[TD]稍弱,对实验动物致死作用的量比外毒素为大。各种细菌内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粒细胞减少血症、施瓦兹曼现象等 [/TD][/TR] |
[TR] |
[TD]抗原性 [/TD] |
[TD]强,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为类毒霉,仍有较强的抗原性,可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TD] |
[TD]刺激机体对多糖成份产生抗体,不形成抗毒素,不能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TD][/T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