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2|回复: 0

[考试辅导] 2012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内分泌系统(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8 22: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第七单元 糖尿病[/B]
  [B]一、定义[/B]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以血中葡萄糖水平长期增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因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的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代谢异常。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血管、心脏、神经、肾脏、眼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U]糖尿病酮症酸中毒[/U]和[U]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U]等急性并发症。
?来自www.Examw.com
  糖尿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数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显著增加。我国1980年30万人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患病率为0.67%,1994年21万人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患病率为2.28%,糖耐量减低(IGT)为2.12%,而2002年10万人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患病率城市为4.5%,农村为1.8%。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估计,中国糖尿病患者数2007年约为3980万,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930万。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
  糖尿病不是单一病因所致的单一疾病,而是复合病因的综合征,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U]从胰岛β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U]经血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的效应,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异常均可发生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是
  A.胰高糖素转自:考试网 - [Examw.Com]
  B.胰岛素
  C.促胃液素
  D.胰多肽
  E.生长抑素
   [答疑编号500840070101]
  『正确答案』B
  胰岛素瘤来源于胰腺
  A.A细胞
  B.β细胞
  C.C细胞
  D.D细胞
  E.D1细胞
   [答疑编号500840070102]
  『正确答案』B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一般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常伴有软弱、乏力,许多患者有皮肤瘙痒。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病情较重,症状明显,2型糖尿病起病缓慢,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甚至无任何症状。
?
  2.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直接促进了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增加了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
  3.糖尿病并发症表现 一些患者以糖尿病并发症为主诉而就医。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慢性并发症和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各器官。如各种感染、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部病变,少数患者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等急性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三)糖尿病诊断和分型
  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是对糖尿病研究的逐渐深入而丰富起来的,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现行的分类办法仍是暂时的,还需不断修改。最早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是采用1980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的标准,1985年又重新确定。1997年鉴于10多年的研究进展,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了关于修改糖尿病诊断和分型的建议。其要点是:①取消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和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医学术语;②保留1型、2型糖尿病的名称,用阿拉伯数字,不用罗马数字;③保留妊娠期糖尿病(GDM);④糖耐量减低(IGT)不作为一个亚型,而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⑤取消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基本认可1997年ADA提出的标准作为新的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1999年中国糖尿病学会也决定采用该标准。
  1.糖尿病诊断 [U]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根据,应选用血浆血糖,应注意单纯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应加测餐后血糖,必要时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应取静脉血浆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比全血血糖高约15%。OGTT的葡萄糖负荷量成人为75g,[/U]儿童1.75g/kg,总量不超过75g。[U]服糖前及服糖后30、60、120、180分钟测定血糖。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不作为糖尿病诊断指标。[/U]
  依据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糖尿病选用
  A.全血血糖
  B.血浆血糖
  C.糖化血红蛋白
  D.尿糖定性
  E.24小时尿糖定量
   [答疑编号500840070201]
  『正确答案』B
  [U](1)空腹血浆葡萄糖(FPG):FPG
  女,35岁,身高1.62cm,体重56kg,近3个月来觉口渴、多饮,查空腹血糖6.8mmol/L,无糖尿病家族史。为确定有无糖尿病最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
  A餐后2小时血糖
  B.血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D.糖化血红蛋白
  E.24小时尿糖定量
   [答疑编号500840070202]
  『正确答案』C
  女,45岁,轻度肥胖,无明显口渴、多饮和多尿现象,空腹血糖6.8mmol/L.为确定是否有糖尿病,应检查
  A.糖基化血红蛋白
  B.24小时尿糖定量
  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D.复查空腹血糖
  E.餐后2小时血糖
   [答疑编号500840070203]
  『正确答案』C
  男,45岁,身高171cm,体重85k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结果:空腹6.7mmoI/L,1h9.8mmoI/L,2h7.0mmoI/L,结果符合
  A.正常曲线
  B.空腹血糖受损
  C.糖耐量减低
  D.1型糖尿病
  E.2型糖尿病
   [答疑编号500840070204]
  『正确答案』B
  糖尿病的诊断是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
  A.≥7.1mmol/L
  B.≥9.1mmol/L
  C.≥10.1mmol/L
  D.≥11.1mmol/L
  E.≥12.1mmol/L
   [答疑编号500840070205]
  『正确答案』D
  以下对糖尿病检验结果的解释正确的是
  A.尿糖阴性可以排除糖尿病
  B.尿糖阳性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C.尿酮阳性仅见于糖尿病
  D.空腹血糖正常可以排除糖尿病
  E.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可以是糖尿病
   [答疑编号500840070206]
  『正确答案』E
  一患者常规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为6.5MMOL/L,下列何项不妥
  A. 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B.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
  C.分析影响血糖结果的因素
  D.24小时尿糖定量及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E.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
   [答疑编号500840070207]
  『正确答案』E
          
  2.糖尿病分型 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糖尿病。
  (1)[U]1[/U][U]型糖尿病:患者有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有酮症酸中毒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急,代谢紊乱症状明显,患者需注射胰岛素以维持生命。包括免疫介导和特发性两种亚型。免疫介导糖尿病常有一种或多种自身抗体存在[/U],例如胰岛细胞抗体(1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抗体等。
  (2)[U]2[/U][U]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超重或肥胖,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在疾病初期大多不需要胰岛素治疗。通常无酮症酸中毒倾向,但在感染等应激情况下,也可诱发酮症酸中毒。[/U]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较1型糖尿病强烈。由于高血糖发展缓慢,许多患者早期因无典型症状,未能引起足够注意,多年未就诊、未发现糖尿病,发现糖尿病时已有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发生。
  1 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是
  A.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
  B.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C.与免疫介导的胰岛 B 细胞增生有关
  D.早期常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E.多数患者表现为胰岛素抵抗
   [答疑编号500840070208]
  『正确答案』B
  I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是
  A.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
  B.易发生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c.自身免疫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
  D.早期常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E.大部分有体重超重或肥胖
   [答疑编号500840070209]
  『正确答案』C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此类型按病因及发病机制分为8种亚型:①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②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③胰腺外分泌疾病;④内分泌疾病;⑤药物和化学品所致糖尿病;⑥感染所致糖尿病;⑦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⑧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4)[U]妊娠糖尿病:指妊娠期初次发现的IGT或糖尿病,原来已有糖尿病而现在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U]这一类型的临床重要性在于有效地处理高危妊娠,从而降低许多与之有关的母、婴围生期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产后血糖正常者应在分娩后6周做OGTT,重新评估糖代谢状况并进行终身随访。
  女,31岁,妊娠5个月。发现尿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空腹血糖6.6mmol/L,2小时血糖10.6manol/L.既往无糖尿病史。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肾性糖尿
  B.糖尿病合并妊娠
  C.妊娠期糖尿病
  D.继发性糖尿病
  E.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答疑编号500840070210]
  『正确答案』C
  (四)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U]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是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U]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病情加重,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当酮体超过机体的氧化能力时,血中酮体升高并从尿中排出,称为糖尿病酮症。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为强有机酸,大量消耗体内储备碱,当超过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诱因:[U]1[/U][U]型糖尿病有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倾向[/U],2型糖尿病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会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见的诱因有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但有时可无明显诱因。
  (2)临床表现:[U]早期呈糖尿病症状加重,随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大、呼气中有烂苹果味[/U]。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明显失水,尿量减少,血压下降.意识模糊。嗜睡以致昏迷。实验室检查尿糖、尿酮体均强阳性。[U]血糖明显升高,多数为16.7~33.3mmol/ L。[/U]血酮体定量检查多在4.8mmol/L以上。CO 2 结合力降低,轻者约13.5~18.0mmol/L,重者在9.0mmol/L以下,血pH
  男,20岁,神志不清2小时入院,既往患1型糖尿病5年,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近3天因腹泻而停用。体检:血压70/50mmHg,皮肤中度失水征,呼吸深大,有烂苹果味,心率130次/分。
  最可能的诊断是
  A.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C.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D.低血糖昏迷
  E.感染性休克
   [答疑编号500840070301]
  『正确答案』B
  最可能与诊断无关的检查是
  A.血气分析
  B.血电解质测定
  C.血糖
  D.尿糖、尿酮
  E.血培养
   [答疑编号500840070302]
  『正确答案』E
  需立即采取的治疗措施是
  A.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
  B.纠正电解质紊乱
  C.补液并恢复皮下注射胰岛素
  D.补液加有效的抗生素
  E.补液同时静脉滴注胰岛素
   [答疑编号500840070303]
  『正确答案』E
          
  患者,女性,20岁,Ⅰ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恶心,厌食2天,神志不清1小时,查体面色潮红,呼吸深快,意识障碍,诊断方面最可能是
  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B.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C.乳酸性酸中毒
  D.糖尿病合并尿毒症酸中毒
  E.低血糖昏迷
   [答疑编号500840070304]
  『正确答案』A
  (3)治疗:对单纯酮症,根据血糖、尿糖调整胰岛素剂量,给予输液,并持续至酮症消失。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立即抢救,根据以下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1)[U]输液:立即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U],如无心功能不全,开始2~4小时内输1000~2000ml,以后根据血压、心率、尿量、外周循环状态决定补液量及速度,一般每4~6小时输1000ml,第1个24小时总输液量约4000~5000ml,严重失水者可达6000~8000ml。如有低血压或休克,快速补液不能提升血压,可适当输胶体溶液并辅以其他抗休克措施。
  2)[U]胰岛素治疗: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0.1U/(kg·h)]有简便、有效、安全等优点,[/U]较少引起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抽血送各种生化测定后,立即静脉推注普通胰岛素10~20U(RI),随后将普通胰岛素加入输液(生理盐水)中按4~6U/h输注(应另建输液途径)。治疗过程中,每1~2小时检测尿糖、尿酮,每2~4小时检测血糖、钾、钠等。开始治疗2小时后如血糖无肯定下降,提示患者对胰岛素敏感性差,胰岛素用量可适当加大。当血糖降至14.0mmol/L左右时,改输5%葡萄糖液,并加入胰岛素,可按每3~4g葡萄糖加lU或2~4U/h胰岛素输注。尿酮体消失后,根据患者病情及进食情况,逐渐恢复规则的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
  3)纠正酸中毒:轻症者经上述处理后可逐步纠正失钠和酸中毒,不必补碱。[U]重症者如血pH 2 结合力4.5~6.7mmol/L),可少量补充等渗碳酸氢钠,应注意如补碱过多或过快有加重细胞缺氧和诱发脑水肿的危险。[/U]
  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的指征
  A.出现低钾血症
  B.常规应用
  C.二氧化碳结合力
   [答疑编号500840070305]
  『正确答案』C
  4)纠正电解质紊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有不同程度的缺钾,但由于失水和酸中毒,治疗前血钾数值不能反映真正血钾情况。经输液、胰岛素治疗和纠正酸中毒后,血钾常明显下降。若治疗前血钾正常,每小时尿量40ml以上,可在输液和胰岛素治疗后开始补钾。若每小时尿量
  (2)临床表现:起病时有多尿、多饮,但多食不明显。以后失水情况逐步加重,逐渐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幻觉、定向障碍、偏盲、上肢拍击样粗震颤、癫痫样抽搐,终致昏迷。[U]实验室检查突出表现为血糖明显增高,常在33.3mmol/L以上,通常为33.3~66.6mmol/L[/U],血酮体升高,可达155mmol/L以上,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血浆渗透压显著增高,一般在350mmol/L以上。[U]尿糖强阳性,但无酮症或较轻[/U]。
  (3)治疗:[U]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原则基本相同。嘱患者饮水或胃管给水。可先静脉输生理盐水1000~2000ml后再根据血钠和渗透压结果决定[/U],如血浆渗透压仍>350mmol/L,血钠>155mmol/L,可考虑输0.45%氯化钠,但有诱发脑水肿及溶血可能。当渗透压降至330mmol/L时,应改输等渗溶液。胰岛素用法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积极治疗诱发病和各种并发症,如感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肾衰竭、脑水肿等。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尿路和肺部感染等。
  女,50岁,因患短肠综合症,予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应用一周时病人出现昏迷,但尿内无酮体。病人既往曾有空腹血糖高(11mmol/L)。
  此病人的诊断是
  A.高渗性非酮性昏迷
  B.肝性昏迷
  C.导管感染败血症
  D.糖尿病昏迷
  E.代谢性酸中毒
   [答疑编号500840070306]
  『正确答案』A
  此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
  A.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不足
  B.等渗性脱水
  C.输液导管细菌滋生
  D.肝功能损害
  E.肾功能损害
   [答疑编号500840070307]
  『正确答案』A
          
  此病的预防主要是
  A.开始一周内注意葡萄糖输注的浓度、速度和与胰岛素的比例
  B.加强保肝
  C.加强导管护理、无菌操作
  D.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预防酸中毒发生
  E.保护肾功能
   [答疑编号500840070308]
  『正确答案』A
  男,70岁,软弱无力,进食减少,口渴、多尿2周,近2天嗜睡。急诊检查:BP70/50mmHg,神志朦胧,皮肤干燥失水,呼吸34次/分,心率108次/分,尿糖(++++),尿酮(±)。既往无糖尿病史。
  最可能的诊断是
  A.糖尿病肾病
  B.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C.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E.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答疑编号500840070309]
  『正确答案』E
  为明确诊断,除血糖测定外,首选的检查是
  A.血电解质+BUN、Cr
  B.糖基化血红蛋~+BUN、Cr
  C.血气分析+BUN、Cr
  D.血酮体+血气分析
  E.血乳酸+血气分析
   [答疑编号500840070310]
  『正确答案』D
  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
  A.抗感染
  B.肾上腺皮质激素
  C.口服降血糖药
  D.小剂量胰岛素及补液
  E.补充碱性药物
   [答疑编号500840070311]
  『正确答案』D
  (五)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各重要器官,除遗传易感性因素外,其发生和发展与糖尿病发病年龄、病程长短、代谢紊乱程度以及病情控制程度有关。这些并发症可单独出现或以不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有时并发症在诊断糖尿病前已存在.有些患者因这些并发症作为线索而发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为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两种类型。[U]大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病等,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U]
  1.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而且其病变发病年龄早、广泛、严重和预后差。与西方人相比,冠心病、脑血管病更为常见,脑血管病和高血压的相关性更为明显。[U]心脑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死亡原因[/U]。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措施除降血糖外,还要控制肥胖,保持血压正常,改善血脂异常,抗血小板治疗,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
  2.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分为五期。I期:为糖尿病初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内压力增加;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多数在正常范围,或呈间歇性增高(如运动后);Ⅲ期:早期肾病,[U]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AER持续在20~200μg/min(正常人200μg/min,即尿白蛋白排出量>0.3g/24h,相当于尿蛋白总量>0.5g/24h,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V期:尿毒症,多数肾单位闭锁,AER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严格代谢控制可防止或延缓临床肾病的发生。减少蛋白质摄入量对早期肾病及肾功能不全均有利。抗高血压治疗可延缓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速度,早期肾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有利于肾脏保护,减轻蛋白尿。
  女性,58岁,2型糖尿病15年,长期口服格列本脲,10mg/d。查体:血压145/90mmHg,心、肺和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眼底检查:视网膜病变Ⅲ期。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h血糖10.6mmol/L,血尿素氮6.2mmol/L,血肌酐92.5mmol/L。尿常规检查尿糖50mmol/L,蛋白阴性。
  为排除糖尿病肾病,最需要的实验室检查是
  A.尿酸化功能试验
  B.尿相差显微镜检
  C.肌酐清除率
  D.尿微量白蛋白
  E.24小时尿蛋白定量
   [答疑编号500840070401]
  『正确答案』D
  糖尿病治疗应选择
  A.磺脲类降血糖药加量
  B.双胍类降血糖药
  C.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D.噻唑烷二酮类
  E.胰岛素
   [答疑编号500840070402]
  『正确答案』E
          
  经检查为糖尿病早期肾病,治疗应首选
  A.利尿剂
  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C.α受体阻滞剂
  D.β受体阻滞剂
  E.钙通道阻滞剂
   [答疑编号500840070403]
  『正确答案』B
  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较有意义的检查是( )
  A.尿常规检查
  B.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C.尿渗透压测定
  D.双肾B超
  E.肌酐清除率
   [答疑编号500840070404]
  『正确答案』B
  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非常多见,任何部位神经均可累及,临床上分多种类型,[U]以周围神经炎最常见[/U]。周围神经炎表现为对称性肢端感觉异常,下肢较上肢重,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刺痛、灼热感或踩棉垫感,后期有运动神经受累,肌力及肌张力减低,肌萎缩。自主神经病变也常见,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系统和性器官,引起胃瘫、腹泻、直立性低血压、[U]尿失禁或尿潴留[/U]、阳痿等。单一神经病变主要累及脑神经(如动眼神经麻痹),较少见。
  糖尿病最常见的神经病变是
  A.周围神经炎
  B.动眼神经麻痹
  C.坐骨神经痛
  D.自主神经病变
  E.腕管综合症
   [答疑编号500840070405]
  『正确答案』A
  患者,女,50岁,糖尿病病史9年,因双足趾端麻木,大腿皮肤刺痛三月余就诊就诊,查体:双手骨间肌萎缩,肌力Ⅳ级,病理反射(-)。空腹血糖14.mmol/L血酮(——)应考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
  A. 周围神经病变
  B.植物神经病变
  C.视网膜病变
  D.脑血管病变
  E.肾脏病变
   [答疑编号500840070406]
  『正确答案』A
  男,40岁,患糖尿病10余年,尿蛋白阴性,近1个月感下腹部胀,排尿不畅伴尿失禁。B超声显示膀胱扩大,尿潴留.其原因应考虑( )
  A.糖尿病自主(植物)神经病变
  B.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
  C.糖尿病合并慢性前列腺炎
  D.糖尿病肾病
  E.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结石
   [答疑编号500840070407]
  『正确答案』A
  4.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U]按眼底改变可分六期。I期:微血管瘤(20个以下),可有出血;Ⅱ期:微血管瘤增多,出血并有硬性渗出;Ⅲ期: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以上3期(I~Ⅲ期)为早期非增殖型视网膜病变。Ⅳ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V期:机化物增生;Ⅵ期: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失明。[/U]以上3期(Ⅳ~Ⅵ期)为晚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当眼底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时,常伴有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病变。严格控制糖尿病是防治视网膜病变的基本措施,应努力使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接近正常水平。若从糖尿病初期就能始终严格控制血糖,可显著推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应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若视网膜病变进展迅速或已进入增殖期,应及早改用胰岛素治疗。对视网膜血管渗漏及视乳头出现新生血管者应尽早激光治疗,争取保存视力。
  男,59岁,2型糖尿病12年。空腹血糖50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6%。3年前眼底检查可见微血管瘤和出血,近2月来视力明显减退,眼底检查可见新生血管和玻璃体出血,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进展为
  A.2期
  B.3期
  C.4期
  D.5期
  E.6期
   [答疑编号500840070408]
  『正确答案』C
  5.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等引起足部溃疡和肢端坏疽等病变,称为糖尿病足。应强调预防,防止外伤、感染,积极治疗末梢神经病变。
  6.感染 除糖尿病足与感染有关,其他感染也常见,如皮肤化脓性感染(疖、痈),肺结核,肾盂肾炎,胆道感染,齿槽脓肿和真菌感染(足癣、甲癣、体癣、阴道炎)等。
          
  (六)综合防治原则
  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和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治疗目标是保持良好的代谢控制,维持胰岛β细胞功能,使血糖、血脂、血压和体重等指标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做到早期达标、持久达标和安全达标,消除或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命,降低死亡率。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见表15-6。
  [U]治疗措施包括控制饮食,减轻和避免肥胖,适当运动,戒烟,合理应用降糖、降压、调脂、抗凝等药物。[/U]应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掌握必要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糖尿病患者应掌握血糖自我监测和胰岛素注射方法,定期系统监测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治疗过程中要避免过度波动和低血糖发生。
  表15-6 中国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TR]
[TD]
指 标
[/TD]
[TD]
目标值
[/TD][/TR]
[TR]
[TD]
血糖(mmol/L) 空腹
非空愎
HbA1c(%)
血压(mmHg)
总胆固醇(mmol/L)
甘油三酯(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尿白蛋白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
男性
女性
尿白蛋白排泄率[/TD]
[TD]
6.4
7.8
1.0
[/TD][/TR]

  注:HbA1c测定可反映取血前8~12周的血糖情况
  (七)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在单纯饮食控制后血糖水平仍高时,可加用口服降糖药。目前常用口服降糖药有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等。
  1.[U]双胍类药物双胍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糖,并可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U]双胍类药物有降低体重的趋势,[U]尤其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主张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首先应用双胍类药物,[/U]如单用双胍类药物有一定效果但又未达到良好控制者,可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1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如血糖波动较大者,加用双胍类药物有利于稳定病情。单用双胍类药物不发生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分泌剂联合应用时,有增加低血糖的危险性。常用药物为二甲双胍,常用剂量每日500~2000mg,分2~3次口服。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偶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U]在肝肾功能不全、低血容量休克、心力衰竭和接受大手术等缺氧情况下,偶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应慎用。[/U]
  双胍类降血糖药物的降糖作用机制是
  A.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B.增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量
  C.改变餐时胰岛素的分泌模式
  D.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F.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因子受体
  (此题出的有问题,AD都正确,但A似乎比D更发挥作用,标准答案为A)
   [答疑编号500840070409]
  『正确答案』A
  双胍类降血糖药物的降糖作用机制为
  A.促进餐后胰岛素的分泌
  B.促进基础胰岛素的分泌
  C.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D.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因子受体
  E.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答疑编号500840070410]
  『正确答案』C
  55岁,女,体重76kg,身高160cm.因多饮,多尿确诊为2型糖尿病,经饮食治疗和运动锻炼,2个月后空腹血糖为8.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0mmol/L.进一步治疗应选择( )
  A.加磺脲类降血糖药物
  B.加双胍类降血糖药物
  C.加胰岛素治疗
  D.加口服降血糖药和胰岛素
  E.维持原饮食治疗和运动
   [答疑编号500840070411]
  『正确答案』B
  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口服降糖药是
  A.磺脲类
  B.苯甲酸衍生物
  C.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D.双胍类
  E.格列尿类
   [答疑编号500840070412]
  『正确答案』D
          
  2.[U]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与胰β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分泌,其降血糖作用有赖于尚存在一定数量有功能的胰β细胞组织[/U]。磺脲类药物是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第一线药物。磺脲类药物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中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进行大手术、妊娠、伴有肝肾功能不全者。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尿糖或血糖监测情况,调整剂量或服药次数,直至病情取得良好控制。如用药后初期能有效控制血糖,但在治疗一段时间后逐渐失效,称为继发性治疗失效。经纠正可消除的诱因(如应激,伴发病等因素)后,仍未能良好控制者,应改用胰岛素或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常用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等,常用剂量和作用特点见表15-7。[U]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其发生与剂量过大、未进食或饮食不配合,使用长效制剂或同时应用增强其降糖作用的药物有关。[/U]其他较少见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药疹、肝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
  表15-7 磺脲类药物常用剂量和作用特点
[TR]
[TD]
 
[/TD]
[TD]
每片剂量
(mg)
[/TD]
[TD]
剂量范围
(mg/d)
[/TD]
[TD]
半衰期
(h)
[/TD]
[TD]
作用持续时间
(h)
[/TD][/TR]
[TR]
[TD]
格列本脲
格列吡嗪
格列吡嗪控释片
格列齐特
格列齐特缓释片
格列喹酮
格列美脲
[/TD]
[TD]
5
5
5
80
30
30
2
[/TD]
[TD]
2.5~20
2.5~30
5~20
80~240
30~120
30~180
1~8
[/TD]
[TD]
10~16
2~4
6~12
1.5
5
[/TD]
[TD]
16~24
8~12
12~24
8
24
 
[/TD][/TR]

  磺酰脲类药物可用于治疗
  A.糖尿病合并高热
  B.胰岛功能尚存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C.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
  D.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E.重症糖尿病
   [答疑编号500840070413]
  『正确答案』B
  易引起严重低血糖不良反应的口服降糖药是)
  A.磺脲类口服降糖药
  B.双胍类口服降糖药
  C.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D.餐时血糖调节剂
  E.胰岛素增敏剂
   [答疑编号500840070414]
  『正确答案』A
  3.格列奈类药物 为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降低餐后血糖,其特点为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常用剂量瑞格列奈每次0.5~2mg,那格列奈每次60~120mg,餐前1~1s分钟内服用。常见不良反应与磺脲类药物相同,主要也是低血糖,但发生率低和严重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4.[U]α-[/U][U]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如麦芽糖酶、淀粉酶、蔗糖酶)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适用于餐后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患者。[/U]此药可单独用药,也可与磺脲类、双胍类药物或胰岛素合用。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常用剂量阿卡波糖每次50~100mg,伏格列波糖每次0.2~0.4mg,在开始进餐时服药。[U]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如腹胀、腹泻、排气过多。[/U]单用本药一般不引起低血糖,但如与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合用,仍可发生低血糖,且一旦发生,应直接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处理,进食双糖或淀粉类食物无效,起效慢,不能适应低血糖症须立即纠正的要求。不宜用于胃肠功能障碍者,例如消化不良、结肠炎、慢性腹泻等。
  男性,52岁,确诊2型糖尿病1年,予合理饮食和运动治疗并口服二甲双胍500mg,每日3次。查体:身高173cm,体重78kg,血压130/90mmHg,心、肺和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复查空腹血糖5.2mmol/L,三餐后2小时血糖分别为11.4 mmoL/L、13.1mmol/L和12.6 mmoL/L,下一步最合理的治疗是
  A.二甲双胍加大剂量
  B.改用胰岛素
  C.改用磺脲类降血糖药
  D.加用磺脲类降血糖药
  E.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答疑编号500840070415]
  『正确答案』E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是
  A.低血糖症
  B.腹胀和腹泻
  C.下肢浮肿
  D.乳酸性酸中毒
  E.充血性心力衰竭
   [答疑编号500840070416]
  『正确答案』B
          
  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此类药主要作用于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因子受体γ(PPARγ),与PPARγ的功能区高度结合,激活受体,使PPARγ反应性基因转录增加。PPARγ在脂肪细胞中高度表达,胰岛素受体增加,GLUT-4增加,促进葡萄糖的摄取、转运和利用。还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调控,改善血脂异常。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使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又将此类药称为胰岛素增敏剂,适用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剂量罗格列酮4~8mg,吡格列酮15~30mg,每日一次或分次服用,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合用。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水肿、体重增加等,尤其在与胰岛素联合应用时更为明显。由于可能发生体液潴留,对已有心衰危险的患者可导致心衰加重,因此,不宜用于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患者。
  (八)胰岛素治疗
  1.[U]适应证①1型糖尿病;②2型糖尿病经生活方式调整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达到控制目标,HbA1c仍大于7.O%;③无明显原因体重下降或消瘦;④任何类型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⑤妊娠期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分娩;⑥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⑦外科围手术期;⑧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U]
  2.胰岛素制剂 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分为动物源性胰岛素、基因工程生产的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已逐渐取代动物胰岛素。根据其作用特点分为速效(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常规)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中效胰岛索、长效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以及预混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作用特点见表15-8。
  表15-8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作用特点
[TR]
[TD]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制剂[/TD]
[TD]
起效时间[/TD]
[TD]
峰值时间[/TD]
[TD]
作用持续时间[/TD][/TR]
[TR]
[TD]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RI)
中效胰岛素(NPH)
长效胰岛素(PZI)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30R)(中效/短效=70/30)
预混胰岛素(50R)(中效/短效50/50)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门冬胰岛素30)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赖脯胰岛素25)[/TD]
[TD]
10~15min
10~15min
15~60min
2.5~3h
3~4h
2~3h
2~3h
0.5h
0.5h
10~20min
15min[/TD]
[TD]
1~2h
1~1.5h
2~4h
5~7h
8~10h
无峰
无峰
2~12h
2~3h
1~4h
1.5~3h[/TD]
[TD]
4~6h
4~5h
5~8h
13~16h
20h
24h
24h
14~24h
10~24h
14~24h
6~24h[/TD][/TR]

  注:作用时间仅供参考,因受胰岛素剂量、吸收、降解等许多因素影响而变化
  65岁,女性。多食多尿20天体重由55kg降为45kg血糖7.8餐后血糖12.4尿糖(++)尿酮体(-)怎样治疗
  A.饮食疗法
  B.运动疗法
  C.双瓜类
  D.磺脲类
  E.胰岛素
   [答疑编号500840070417]
  『正确答案』E
  男,50岁,肥胖,2型糖尿病5年,口服二甲双胍250mg,Tid,5个月前因外伤发生左足溃疡至今未愈,空腹血糖7.2 mmol/L,三餐后血糖分别为9.2mmol/L,8.7 mmol/L,8.6 mmol/L。控制糖尿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应选择
  A.增加二甲双胍剂量
  B.加用胰岛素制剂
  C.加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
  D.加用a葡糖糖苷酶抑制剂
  E.加用噻喹蜿二酮类药
   [答疑编号500840070418]
  『正确答案』B
  3.用法 根据病情选择剂型及注射次数,餐前皮下注射。常用注射部位有上臂、大腿、腹部,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按需要选用速效或短效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3~4天根据尿糖及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一次,直至满意控制为止。糖尿病控制较差者需强化胰岛素治疗,可通过每日多次注射或用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以达到严格控制的效果。经治疗后,有时清晨空腹血糖仍然较高,其可能原因有:①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U]②Somogyi[/U][U]效应,即在黎明前曾有低血糖,但症状轻微或短暂而未被发现,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③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时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等胰岛素对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U]
  4.不良反应[U]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U]与药物剂量过大、运动过量、进食过少有关,尤其接受强化治疗者更常见,低血糖表现为心悸、出汗、手抖、头晕、饥饿感、软弱,严重者出现精神症状和昏迷。少见不良反应有脂肪萎缩和过敏反应。
  男,48岁,糖尿病12年,每日皮下注射入预混胰岛素治疗,早餐前30单位,晚餐前24单位,每日进餐规律,主食量:350g。近来查空腹血糖13.6~14.8mmool/L,餐后2小时血糖7.6~8.8mmol/L。关于空腹高血糖
  确定原因最有意义的检查是
  A.多次测定空腹血糖
  B.多次测定餐后血糖
  C.多次测定夜间血糖
  D.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E.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答疑编号500840070419]
  『正确答案』C
  最可能的情况是
  A.Somogyi或黎明现象
  B.晚餐主食过多或过少
  C.未加口服降糖药物
  D.餐后血糖控制不佳
  E.存在胰岛素抵抗
   [答疑编号500840070420]
  『正确答案』A
          
  较为合适的处理是
  A.调整进餐量
  B.改用口服降糖药
  C.加磺脲粪降糖药物
  D.加双胍类降糖药物
  E.胰岛素调整剂量
   [答疑编号500840070421]
  『正确答案』E
  女性,38岁,糖尿病12年,每日皮下注射人混合胰岛素治疗,早餐前30u,晚餐前24u,每日进餐规律,主食量300g。近来查空腹血糖12.5mmoI/L,餐后血糖7.6~9.0mmoL/L。
  为确定空腹高血糖的原因最有意义的检查是
  A.多次测定空腹血糖
  B.多次测定餐后血糖
  C.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D.夜间血糖监测
  E.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答疑编号500840070422]
  『正确答案』D
  最可能的情况是
  A.Somogyi或黎明现象
  B.晚餐主食过多或过少
  C.未加口服降糖药物
  D.餐后血糖控制不佳
  E.存在胰岛素抵抗
   [答疑编号500840070423]
  『正确答案』D
  较为合适的处理是
  A.调整进餐量
  B.胰岛素调整剂量
  C.加磺脲类降糖药物
  D.加双胍类降糖药物
  E.改用口服降糖药
   [答疑编号500840070424]
  『正确答案』B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2003)
  A.注射处红肿疼痛
  B.注射处脂肪萎缩
  C.发生低血糖
  D.荨麻疹样皮疹
  E.过敏性休克
   [答疑编号500840070425]
  『正确答案』C
  (九)糖尿病筛查和预防
  1.糖尿病筛查 糖尿病筛查是进一步做好糖尿病预防的重要环节,筛查包括针对一般人群和针对高危人群,但重点筛查高危人群。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有糖调节受损史;年龄≥45岁;肥胖(BMI≥28);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高危种族;有巨大胎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血压≥140/90mmHg);血脂异常(HDL-C≤0.9和TG≥2.75mmol/L);心脑血管疾病;静坐生活方式。其中,糖调节受损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约有近10%的IGT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筛查方法一般采用OGTT,在进行OGTT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仅监测FPG,但有漏诊的可能性。如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重复检查。
  2.糖尿病预防 目前在2型糖尿病预防采取的是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针对一般人群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对已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三级预防是对已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加重和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B]二、低血糖症[/B]
  低血糖症是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低于正常的一种临床现象,病因多种,发病机制复杂。成年人血糖(静脉血浆真糖,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低于2.8mmol/L(50mg/dl)时,可认为是血糖过低,但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个体差异较大。
  (一)病因
  常见病因有胰岛素瘤,少数为非胰腺的中胚叶肿瘤产生胰岛素样活性物质过多,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严重肝病(肝癌、肝硬化),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血糖药物过量或用药后进食过少,酒精中毒,慢性消耗性疾病及严重营养不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部分2型糖尿病可表现为餐后低血糖。
  (二)临床表现
  低血糖症呈发作性,发作时间及频数因病因不同而异。发作时的症状可分二类。
  1.[U]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因交感神经兴奋,释出大量肾上腺素,可表现为心慌、软弱、饥饿、脉快、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U]
  2.神经低糖症状 因神经低糖症可引起各种脑功能障碍表现,例如精神不集中、言语迟钝、头晕、视矇、步态不稳、幻觉、狂躁、行为怪异,严重者瘫痪、昏迷、抽搐。临床表现可因不同病因、血糖下降程度和速度、个体反应性和耐受性而表现为多样化。
  (三)处理
  低血糖发作时应立即供糖,轻者可口服糖水、糖果或含糖分高的食物,重症者应静脉注射葡萄糖。由降血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昏迷,经注射葡萄糖后虽然清醒,但由于降血糖药物的半衰期长,仍然有再度发生低血糖昏迷的可能,因此需持续静脉滴注葡萄糖,至病情完全稳定为止。低血糖症纠正后,应进一步检查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并处理。
  低血糖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是由于释放大量
  A.肾上腺素
  B.糖皮质激素
  C.胰高血糖素
  D.血管加压素
  E.生长激素
   [答疑编号500840070426]
  『正确答案』A
          
  (四)胰岛紊瘤的诊断与治疗
  胰岛素瘤为胰岛β细胞肿瘤,多数为良性,恶性者占10%。瘤体一般较小,直径1~2.5cm。多数为单发,少数为多发。[U]胰岛素瘤的典型临床表现为Whipple三联征:①清晨、空腹时发作性低血糖伴有精神神经症状或昏迷;②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③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立即消失。[/U]多数患者由于易饿或低血糖而进食增多,体重增加。发作间隔时间为数日、数周或数月不等都有发作渐频繁趋势。有的患者以慢性的低血糖引起的精神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可被误诊为精神病。
  女,42岁,经常于清晨或空腹后出现乏力、心慌、冷汗,重者神智不清,抽搐、昏迷。可于进食或口服、静点葡萄糖后缓解。发作时测血糖常低于2.5mmol/L.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
  A.胃泌素瘤
  B.胰岛素瘤
  C.心血管疾病
  D.脑血管疾病
  E.癫痫
   [答疑编号500840070427]
  『正确答案』B
  男,48岁,2年前因“胃溃疡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近5个月常于清晨空腹时出现精神症状,进食后缓解。今晨被家人发现神志不清送来急诊。查血糖2.2mmol/L,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后逐渐清醒。低血糖最可能的原因是
  A.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B.营养不良
  C.胃大部切除术后
  D.胰岛素瘤
  E.反应性低血糖
   [答疑编号500840070428]
  『正确答案』D
  胰岛素瘤来源于胰腺
  A.A细胞
  B.B细胞
  C.C细胞
  D.D细胞
  E.DI细胞
   [答疑编号500840070429]
  『正确答案』B
  1.诊断 一般根据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应考虑胰岛素瘤诊断,有些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进一步检查包括定性检查和定位检查,有助于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低血糖。因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以及肝病引起者也常于清晨空腹时发作,但有相应原发病的表现,血胰岛素和C肽水平不增高。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胃肠功能紊乱及糖尿病引起的低血糖多在餐后2~4小时发作,临床表现较轻,发作时间短暂。因降血糖药物引起者,有用药史。
  (1)定性检查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大多低于2.8mmol/L。
  血胰岛素和C肽测定:空腹或低血糖发作时血胰岛素和C肽测定,是确诊胰岛素瘤的直接依据。患者在低血糖状态下胰岛素水平和C肽仍然很高,胰岛素和葡萄糖(INS/G)比值大于0.3可诊断胰源性低血糖,又以胰岛素瘤可能性最大。
  饥饿试验:禁食15小时后,血糖降低不明显时可延长禁食时间,如禁食15~36小时出现低血糖,可符合胰岛素瘤,如禁食60~72小时仍无低血糖发作,可排除胰岛素瘤。
  (2)[U]定位检查:由于胰岛素瘤瘤体较小,位置变异,B超效果不佳,[/U]当B超、CT和MRI检查未发现胰腺占位病变时,结合超声、胃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尤其是数字减影等技术,可提高肿瘤检出率。
  下列各项诊断胰岛素瘤的方法中,效果不佳的是( )
  A.Whipple三联征
  B.血胰岛素测定
  C.术前B超检查
  D.选择性动脉造影
  E.CT和磁共振成像
[答疑编号500840070430]
『正确答案』C
  2.治疗
  (1)手术治疗:胰岛素瘤手术成功率可达90%,应尽早手术治疗,切除肿瘤。
  (2)非手术治疗:少数不能手术的患者,可用二氮嗪,抑制胰岛素分泌。对胰岛β细胞癌并有转移患者,可用链脲霉素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11-17 15:28 , Processed in 0.1627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