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8|回复: 0

[复习指导] 2012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牙槽骨吸收的分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9 20: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①水平型吸收:是较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牙槽嵴顶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冠方。
  ②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侧的骨吸收较多。垂直型骨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即牙周袋底位于骨嵴顶的根方。骨下袋最常见于邻面,但也可位于颊舌面。骨下袋和骨上袋的炎症、增生和退行性变化都相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软组织壁与牙槽骨的关系和骨破坏的类型。
  骨下袋根据骨质破坏后剩余的骨壁数目,可分为:一壁骨袋:骨质破坏严重,仅存一侧骨壁。二壁骨袋:即骨袋仅剩留两个骨壁。三壁骨袋:袋的一个壁是牙根面,其他三个壁均有骨质,即、颊、舌侧皆有骨壁。四壁骨袋:牙根的四周均为垂直性吸收所形成的骨下袋,虽在颊、舌、近中、远中均有牙槽骨,但均与牙根不相贴合;虽称四壁袋,实质上相当于该患牙的各个面均为一壁袋,支持组织均已破坏,治疗效果很差。混合壁袋:指各个骨壁垂直吸收的程度不同,骨下袋在近根尖部分的骨壁数目多于近冠端的骨壁数。
  ③凹坑状吸收: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部分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它的形成可能因邻面的龈谷区是菌斑易堆积、组织防御力薄弱的部位,该处的牙槽骨易发生吸收。此外,相邻两牙间的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也是凹坑状吸收的常见原因。
  ④其他形式的骨变化:由于各部位牙槽骨吸收不均匀,使原来整齐而呈薄刃状的骨缘成为参差不齐。正常情况下牙间的骨隔较高,而颊舌侧的骨嵴较低,呈波浪形。当牙间骨隔破坏而下凹,而颊舌面骨嵴未吸收时,使骨嵴呈现反波浪形的缺损。此外,由于外生骨疣或扶壁骨形成、适应性修复等而使唇、颊面的骨增生,使牙槽嵴呈“唇”形或骨架状增厚。这些虽是骨组织对破坏的代偿性修复的表现,但常造成不利于菌斑控制的形态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11-17 16:51 , Processed in 0.4854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