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回复: 0

[临床护理] 儿科临床护理指导:足月新生儿的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2 10: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外观特点正常足月儿体重在2500g以上(约3000g),身长47cm以上(约50cm),哭声响亮,肌肉有一定张力,四肢屈曲,皮肤红润,胎毛少,耳壳软骨发育良好,乳晕清楚,乳头突起,乳房可们到结节,整个足底有较深的足纹,男婴睾丸下降,女婴大阴唇覆盖小阴唇。
  2.呼吸系统胎儿在宫内不需要肺的呼吸,但有微弱的呼吸运动。胎儿肺内充满液体,出生时经产道挤压,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由肺间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症状。分娩后新生儿在第1次吸气后紧接着啼哭,肺泡张开。其呼吸较浅快,频率为40次/分左右。常以腹式呼吸为主。
  3.循环系统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巨大变化必脐带结扎;1)。肺血管阻力降低;2)。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出现功能性关闭。心率波动较大,100-150次/分,平均120-140l次/分,血压平均为9.3/6.7kPa(70/50mmHg)。
  4.消化系统足月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吸收。而胃呈水平位,奔门括约肌发育较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易发生溢乳和呕吐。新生儿肠壁较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吸收母乳中免疫球蛋白,也易使肠腔内毒素及消化不全产物通过肠壁而进入血循环,引起中毒症状。足月儿除胰淀粉酶不足外,其余消化酶均已满足生理需要。
  胎粪呈墨绿色,由肠粘膜脱落上皮细胞、羊水及消化液组成。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泄,约3~4天内排完,若超过24小时还未见胎粪排出,应检查是否为肛门闭锁。
  足月儿肝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活力较低,是出现生理性黄疸及对某些药物解毒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5.血液系统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故足月儿出生时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HbF)约占70%,后渐被成人血红蛋白(HbA)替代。由于胎儿血红蛋白对氧有较强亲和力,氧离曲线左移,不易将氧释放到组织,所以新生儿缺氧时紫绀不明显。足月儿刚出生时白细胞数较高,第3天开始下降。足月儿血容量为50~100ml/kg。
  6.泌尿系统足月儿一般生后第1天排尿,如生后48小时无尿,需要检查原因。新生儿尿稀释功能尚可,但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较差,因此排出同样量的溶质需比成人多2~3倍的水。它的排磷功能较差,因此牛奶喂养儿易导致低钙血症。
  7.神经系统新生儿脑相对较大,约重300~400g,占体重10%~20%(成人仅2%)。新生儿期间视、听、味觉、触觉、温觉发育良好,痛觉、嗅觉(除对母乳外)相对差些。足月儿出生时已具有原始的神经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和交叉伸腿反射。新生儿巴氏征、克氏征、佛斯特征阳性属正常现象。
  8.免疫系统胎儿可从母体通过胎盘得到免疫球蛋白IgG,因此不易感染一些传染病如麻疹;而免疫球蛋白glgA和IgM则不能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因此新生儿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和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葡球菌败血症。新生儿网状内皮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较弱,血清补体比成人低,白细胞对真菌的杀灭能力也较低,这是新生儿易患感染的另一种原因。人乳的初乳中含较高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应提倡母乳喂养,提高新生儿抵抗力。
  9.体温调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其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新生儿的环境温度要适宜。室温过高时足月儿能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但如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而发热称“脱水热”;室温过低时则可引起硬肿症。
  10.能量、水和电解质需要量新生儿总的能量需要为:出生后第1天209.2~313.8kJ/kg(50~75Kcal/kg),以后增至每日418.4~502.1kJ/kg(100~120Kcal/kg)。其体液总量占体重的65%~75%,每日液体需要量为:第1天约60~80ml/kg,第2天为80~100ml/kg,第3天以上约100~140ml/kg;钠、钾每日需要量各约1~2mmol/kg,新生儿患病时易发生酸碱失衡,其碳酸氢盐的肾阈值低,肾处理酸负荷能力不足,故特别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需及时纠正。
  11.常见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2)生理性黄疽:
  (3)乳腺肿大;生后第3~5天,男、女足月新生儿均可发生乳腺肿胀,如蚕豆到鸽蛋大小,这是由于母亲的孕酮和催乳素经胎盘至胎儿,出生后母体雌激素影响中断所致。一般不需处理,切勿强烈挤压,以免继发感染。生后2~3周内消退。
  (4)口腔内改变: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切缘上常有黄白色小斑点,分别俗称为“上皮珠”和“板牙”,系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于生后数周至数月自行消失。其两颊部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对吸乳有利,不应挑割,以免发生感染。
  (5)假月经;有些女婴生后5~7天阴道可见带血性分泌物,持续2~3天,称假月经。系因妊娠后期母亲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而形成类似月经的出血,一般不必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17 04:23 , Processed in 0.3340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