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回复: 0

[模拟题] 政法干警招考行测专项特训题—常识判断(5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5 20: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识判断】
  1.要鼓励市民采取绿色交通方式出行,首先要提供充足和优质的公共交通。这表明政府在履行(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文化职能 D.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参考答案】D。解析:提供充足和优质的公共交通是政府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之一.
  2.《反垄断法》明令禁止政府滥用行政权力影响消费者的行为。目前政府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环节是( )
  A.严格立法,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B.严格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
  C.严格司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D.严格法律监督,提高公众法制意识
  【参考答案】B。解析:严格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是禁止政府滥用行政权力影响消费者的行为重要的环节
  3.近年来,世界各国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增进与中国交往的需求日益增强,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汉语是联合国的一种工作语言 B.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参考答案】D。解析: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出现了汉语热。
  4.下列可以免税的个人收入是( )
  A.稿酬所得 B.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C.财产转让所得 D.偶然所得
  【参考答案】B。解析: 规定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
  5.每天,天安门广场的国旗都是与太阳同时升起的,一年中升旗最早的一天应是( )
  A.立春日 B.立夏日 C.夏至日 D.冬至日
  【参考答案】C。解析:夏至日一年中白昼最长。
  6.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差别是( )
  A.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而公共物品只具有排他性的特点
  B.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而公共物品不具有这两个特点
  C.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而私人物品只具有竞争性的特点
  D.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而私人物品不具有这两个特点
  【参考答案】B。解析:公共物品它一旦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换言之,公共物品一旦提供出来,生产者无法排斥那些不为此物品付费的个人,或者排他的成本高到使排他成为不大可能的事情。私人物品的生产者能够决定谁可以获得此物品并支付价款,谁才可以得到(竞争性),因此私人物品意味着私有的权利;公共物品则不行,它一经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将得到它,不付费的人也可能获得它并消费使用它(公共性)。
  7.北京市放眼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依据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规划,积极建设数字娱乐示范基地、“798”艺术区等多个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这一做法坚持的原则是( )
  A.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B.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C.办事情要抓住重点 D.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参考答案】A。解析:略。
  8.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参考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遭破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中国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的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9.下列选项中,乙的哪种行为构成我国《合同法》规定的承诺( )
  A.甲向丙发出要约,乙得知后向甲表示接受甲在要约中规定的条件
  B.甲向乙发出要约,要求乙在接到要约后七日内给予答复,逾期未答复则被视为承诺。乙未按期答复
  C.甲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称:本公司有圣诞礼物出售,欲购者请速与本公司联系。乙打电话给甲订购若干
  D.甲在报纸上刊登附有价目表的广告称:本书店新到图书若干,欲购者可在一个月内汇款,款到寄书。乙汇款给甲
  【参考答案】D。解析:合同法21条: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22条: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做出承诺的除外。故D正确。A中,乙不是受要约人,故乙的意思表示不是承诺,错误。B中,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事先有约定外,沉默或者不行动不能作为承诺的方式,错误。C中,甲的行为为要约邀请,乙的行为为要约,不符合题意。
  10.甲因为男友乙不忠而生恨意,决定杀了他。某日把乙引到家中将毒药掺入饮料中让其喝下。乙昏迷之际,甲离家到附近的湖边准备自杀。徘徊之际,甲心生悔意,跑回家中救乙,发现乙已被家人送往医院,并脱离生命危险。对甲的处罚应( )
  A.按既遂犯处罚
  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D.当免除处罚
  【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区别。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其最关键的特征在于行为人以自己的行为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不是以自己的行为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而是他人的行为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对于行为人而言,这实际上是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未得逞,故只能成立犯罪未遂,而不是犯罪中止。本题就是如此。甲在实施完犯罪行为之后,虽然欲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但犯罪结果实际上是由他人的行为防止发生的,所以,甲成立犯罪未遂,按照刑法第23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18 11:39 , Processed in 0.20831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