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8|回复: 0

[申论] 申论热点分析: 校庆不办庆典办公益值得提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5 21: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前日正式启动了75周年校庆,期间,人民大学将不举办传统的以少数领导和嘉宾为主体、有限师生及校友参与的庆典大会,而是在校内进行“关爱师生基金”校庆义卖活动等,让师生参与。(新京报6月11日)
  不搞庆典,搞公益,中国人大这样举办校庆,有网友认为是“作秀”。在笔者看来,即便是“作秀”,这样的“作秀”多一些也无妨。这样的“作秀”总比大学铺张浪费,大搞排场有价值得多。
  今年早些时候,南京大学举办110周年校庆,学校宣布校友接待“序长不序爵”,这一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虽然这一接待方式的变化并没有撼动当前的大学行政化,但大学有这样的意识,已是进步。而相对于南大的“序长不序爵”,中国人大做公益迎校庆,有更大的进步意义,这表明校庆的价值导向和活动安排都已经发生变化。
  通常来说,大学校庆应该有两个基本主题,一是校友欢庆,回到母校,重温师、同学情谊,二是反思学校办学的问题,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找到发展的方向。国外大学校庆,往往就围绕这两大主题。去年笔者去MIT参加150周年校庆活动,发现该校的校庆主题,就是“反思”——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学校举办了建校150周年成果展,在成果展展出的150件展品,全是MIT学生的发明,既有雷达、第一台实时计算机、第一个人造假肢、更好的天气追踪系统、晶体管、频闪摄影,同时也有各种毫无实用价值的怪异发明。这种展出风格,确实比较符合MIT的“书呆子”气质:校庆时怎么还展出这么“荒谬”的“发明”。但是,MIT的“书呆子”们知道,所谓伟大的发明,很可能就孕育在“荒谬”之中。可这要是放在国内高校,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近年来,我国高校十分热衷举办校庆,其意图是通过举办校庆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同时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所以,校庆的排场往往搞得很大,校庆的主角,不是师生,而是官员,不是每个普通校友,而是一些有身份的校友,这样的校庆,显然已经变味。这也是大学校庆饱受社会诟病的重要原因。
  据报道,人大的校庆的形式将非常简朴。校长陈雨露说,人大已举行了第一项活动“关爱师生基金”校庆义卖。义卖善款将用于支持“关爱师生基金”,为身患重症疾病、遭遇意外伤害或遇到其他困难的师生提供援助。“这样的校庆活动体现的是公益性,以及校友和在校师生的参与。”这就让校庆充满关爱师生的气氛,也把校庆真正办为师生的节日。这可以增加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也改变社会对大学的认识。与国外大学校庆相比,虽然我国大学校庆的反思色彩还不浓,但在回归校友的节日方面,已有改善。
  如何举办校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大学精神。我国大学意识到以前校庆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改变,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变化还远远不够。不管是南大的“序长不序爵”,还是人大的公益校庆,都是积极的变化。可是,如果变化仅止于此,就难免作秀的嫌疑。如果南大只在这次校庆接待中改变方式,却依旧在迎接上级部门检查时将规格、级别,那么,这样的改变意义就十分有限;如果人大只在这次校庆中做公益的文章,却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中,追逐功利的目标,对教师缺乏人文关怀,让教师没有教育自主权和学术自主权,也就无法增加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社会也就难以改变对大学的认识。
  另外,从大学的健康发展看,我国大学必须认真分析办学的得失,客观而言,我国大学的办学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包括大学的行政化、功利化、同质化、空心化等。每所有责任的大学,都不能无视大学的问题只顾庆祝。只有直面大学的问题,推进大学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才能让我国大学的办学质量提升,赢得社会的信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26 20:17 , Processed in 0.2745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