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回复: 0

[申论] 申论时事热点分析:学术休假怎样才能落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5 21: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媒体报道,日前,吉林大学宣布将探索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学术休假”制度,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教师的学术创造力,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享受学术休假的教师在具有教授职务的教师中产生,学校每年遴选20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行全薪学术休假,休假期一年。在学术休假期内,不参与学校学术评价。这让“学术休假”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其实,“学术休假”对于国内大学教师来说,已经不新鲜。我国《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学术休假制度,而教育部今年4月印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提到要建立教授、副教授学术休假制度。在这之前,很多国内大学已经采取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海外正在进行“学术休假”的学者来校工作,也就是说,我国大学教师虽然自己没有享受过学术休假,但却实实在在地知道这一制度,并清楚其价值。
  然而,吉林大学的学术休假,还是引起了众多争议。包括:这是不是作秀?为何只有20名教授,不是所有副教授和教授都享有?学术休假会不会成为“学术度假”和“学术福利”?经过短暂的学术休假,真能缓解教授们的职业倦怠感、激发他们的学术创造力吗?等等。只有20人享有学术休假,显然不能算是一项制度,这与教育部的文件要求也相去甚远。而直面这些争议,有助于统一家对学术休假的认识,由此完善这一制度,避免在国外实行得很好,却在我国走调变形。
  国外大学的学术休假(Sabbatical Leave),是所有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制度之所以运作成功,有三方面其他制度做支撑,一是终身教授制度,二是年薪制,三是学术共同体。在国外众多大学,都实行终身教授制度,不少学校副教授以上的人员,就是终身教职,这是一项保障学术自由的制度,聘为终身教授之后,学校不得随意解聘,这可保障教师的教学、学术研究不受政治、经济等影响。与终身教授制度对应,学校给教师的薪资为年薪,大学教授们也会面临一定的考核,但不会有生计之忧,不是拿着论文、课题、经费去兑现工资待遇,而会按约定获得年薪。很多人曾担心这样的制度,会制造懒汉,但实践的结果却是,让教授们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同时有着较高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原因在于,大学对教授们实行教师同行评价和学术共同体管理,教师们不是由任务驱动去做研究,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追求学术理想。——即便没有严厉的考核,但教师们会把不投入的教学和研究,视为没面子的事。
  在这种情况,学术休假,自然会缓解长期工作带来的职业倦怠,也可以给教授们一整段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平时由于有教学安排,很难有整段时间投入到研究中)。激发创造活力。但如果这放在我国大学,就可能出现问题,首先,由于教授们面临行政考核的压力,就是有休假,也难从容;其次,大学对教授的管理目前普遍为行政管理,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当没有了任务后,学术休假确实可能变为学术度假;再次,按照我国大学教授“工资+津贴”的薪酬制度,很多教授是要靠课题提成等来获得津贴,养活课题组成员的,如此一来,就是有休假制度,恐怕有相当数量的教授不敢享受,尤其是理工科等学科的教授们,担心这一休假,好多机会就没了,这次吉林大学选择哲学社会科学推行,无疑有这方面的考量。
  因此,要在我国推行学术休假,必须完善其他制度。事实上,造成我国教授群体存在学术倦怠的主要原因,是行政主导的量化考核体系,教授们为了完成指标,变为“表格教授”(花大量时间在填表格申请课题中)、“学术民工”(用论文等工分去交帐),由此失去学术理想,教育和学术都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只有改革大学内部的管理制度,切实推行大学内部的学术自治、教授治学,学术休假等制度才会水到渠成,而如果没有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学术休假制度,就难有生长的土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15 13:00 , Processed in 0.16213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