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0|回复: 0

[申论] 热点评论:“教育血统论”源于人才政绩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5 21: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一则微博,引起大家对高校招聘人才的关注。这则微博写道:“现在一流高校基本不进土鳖博士,海龟还要美一流大学的。二三方阵的高校也在抢海龟,但对土鳖,不论博士哪儿毕业,本科一律要求985或211,否则没门。这既反映教职短缺,也是翻版的GDP竞赛。教育血统论否定中国高等教育,否定后天努力。其实更应该以成果论英雄,管你是谁,只要成果达标即可。”
  表面上看,高校招聘到的新教师,都有很好的学历背景,由此打造出“一流”的师资队伍。但其实,这种按“教育血统”选聘人才的做法,是严重的学历歧视,反映出高校的人才选拔评价方式还十分落后。
  高校之所以重视洋博士,对土博士提出“三个985”要求——有的高校要查应聘者的三代学历,要求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的学校都是“985”高校,首要考虑的不是人才是否能胜任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任务,而是要制造“好看”的人才数据,简单地说,就是追求人才政绩。近年来,高校在宣传本校的师资队伍构成时,总会列举出海龟数据、教师中博士比例数据,从中不难看出,学校对“学历”本身的极度重视。
  以学历而非能力来选拔人才,是一种十分粗陋的选拔、评价方式。按照学历标准,大学对应聘者根本不用认真考察,而只需拿学历的“尺子”去“量”人才即可,所谓“一格一格降人才”。高校的这种做法,制造了人才间的不平等竞争,也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名校情结”推波助澜。一些学生考虑到今后找工作可能会遭遇“查学历三代”,于是在高考中,放弃进入一本的普通院校,而是复读争取进211、985院校。如此一来,整个社会的“名校情结”日益加剧,基础教育的应试局面更为严重。
  另外,只要洋博士,不要土博士,还与高校错误的国际化理念有关。他们认为,只要有洋博士文凭,就是国际化人才。这是对国际化的误读,大学真正的国际化,首先应体现在基本制度上,要成为一所国际化的大学,必须有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大学制度;其次应体现在教师、学生的多元化上,即教师来自世界各地,学生也五湖四海。我国大学现在缺乏的正是现代大学制度,以及多元的办学理念,在教师招聘上,实行“一元”评价,在招生中,也偏爱来自大城市的生源。内地名校的生源当地化,与师资所谓的“国际化”,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
  要扭转这种局面,首先,应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大学的人才招聘,会由专门的委员会负责,行政领导很难凭自己的喜好选择人才,这样的大学的办学,才会摆脱政绩思想,从对上负责,转变为对教育发展和师生负责;从追求办学的数据,转变为关注大学的内涵发展。
  其次,应严格执行《就业促进法》,针对高校的“教育血统”论,劳动人事部门应该启动调查,对这种明显的学历歧视行为实施问责。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高校十分明确地在招聘要求中,提出洋博士学历的要求,这完全到了公然进行学历歧视的地步——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做法还比较隐蔽,内部执行“洋博士”、“三个985”要求——对此,监管部门不能视而不见。令人忧虑的是,对于高校的公然歧视行为,还有社会舆论称赞其重视人才,打造高端人才队伍,这是是非不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1 22:35 , Processed in 0.49493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