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1|回复: 0

[导游辅导] 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黑龙江满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黑龙江少数民族历史与习俗7 [+ I  i9 C$ t. j5 {. Z/ V
    第一节满族
' D8 ?" G  n3 H  D: R  U3 \    满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新疆,甘肃,宁夏,山东,北京等省,市,自治区.据 1990 年统计,全国满族人口为 9 821 180 人.黑龙江省是满族的发祥地,现有满族 1 184 490 人.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双城,五常,阿城,宁安,爱辉,绥化等地,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满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我省极少部分满族仍使用满族人的文字和语言,大部分地区已通用汉语.满文是在 16 世纪末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造的.努尔哈赤时代的满文称"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皇太极以后的满文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新满文就是通常说的满文.7 [* S  F# L8 x
    简要历史
( C4 ^- ]; I* K8 Z! B, U  K    满族历史悠久,其先民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汉代称之为抱娄,北魏时称之为勿吉,隋唐时称之为,北宋至明时称之为女真. 17 世纪初,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各部,于 1616 年建立后金政权. 1635 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废女真,诸申等旧称,正式定族名为"满洲",辛亥革命以后通称为满族.这时的满族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吸收并融合汉,蒙古及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在中国历史上满族及其先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代建立了地方政权 ― 渤海国,长达 290 年,经济文化发达,领土辽阔,影响远及朝鲜,日本,被誉为"海东盛国".金代,女真人与两宋分庭抗礼,统治秦淮河以北的中国半壁江山达百余年之久.清代,满族不仅统一了本民族,而且实现了全国大统一,立国近 300 年.满族及其先民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9 m  n* g  V& N3 f2 C    主要习俗9 l/ g# F; s. Z' C; S4 O8 g
    住俗:满族居住指群居与户居两个方面,包括村庄与个户院落居舍.它也有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17 世纪 30 年代当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所有成员都已被编入八旗之中.在八旗制下,他们"出则为兵,人则为民",所以他们的居地多按旗划分.满族民居主要是草房.其墙壁有土筑,堡瓮,泥堆等不同的垒筑方法.草屋顶起脊,架木板或木棍,其上苫铺房草.房草一般厚达 2 尺,"草屋一苫可二十年".草屋结构多为三间或五间,居室是最具满族特色的"口袋房",即一般三间房多在东端一间处开门,五间房多在东属第二间处开门,这样西侧或二间或三间,形如口袋.满族以西屋为重,其南,西,北三面有火炕,俗称"万字炕".西炕较窄,不住人也不坐人,因墙上供奉有祖宗板子.南北炕宽约 6 市尺,住人.一般尊长者睡南炕,卑幼者睡北炕.烟囱高过屋檐数尺,屋南南开窗,窗户宽大,分上下两扇.满族民居一般一家一户一处院落.房屋周围有不高的围墙,用泥土垒成立木栅.院门或用木栅,木条编织,或以木板钉成.殷实人家则有一间或三间门房.门皆高大,可通车,门内院落可容车马.除正房外,东西各有厢房.厢房或可住人,或为仓房,碾房,或为牛马房.正房与东西厢房连同门房,通称为四合院.正房之后为小菜园.另外在居家的大院中,还有两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设置-"影壁"墙,这些习俗与民俗传说有着很大的关连.婚俗: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女年龄到 16 一 17 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要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语"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钱,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作为姑娘的财产.结婚时,迎娶新娘多用轿,但轿不是用人抬的,而是马拉的.花轿是在马上扎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后用红绸子围上,上面也用红绸拴成翼状轿顶,轿门有红绸挡帘.在轿顶上悬有木刻的"麒麟送子".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轿内要有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压轿的孩子一般是 8 — 9 岁的男孩,娶亲婆是夫妻双全,儿女齐全的土命人.迎亲的人们是在原定日子的前一天就动身.打旗的,打灯笼的以及吹鼓手走前面,后面跟着的是 12 匹对子马,马上坐着年轻的伴郎.在伴郎的后面是披红戴花的新郎.再后面就是接新娘用的花轿了.娶亲的队伍沿途每到一个亲友家,亲友都要给新郎送礼披红.到新娘家之后,新郎不能立刻下马,要等小舅子来给新郎牵马,岳父上前给新郎揣压腰钱之后,新郎才能下马.新娘上轿时不能自己走,而要由娘家哥哥抱上轿.没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上轿.在新娘离开娘家之前,新郎要给岳父,岳母留下"离娘肉" , 然后才能动身.当娶亲的队伍回来后,新娘蒙着红盖头,由两个伴娘从轿中搀出,新娘的脚不能踏在泥土上,要在地面铺上红毡.拜完天地再搀人洞房在洞房门口放一马鞍,上面放两串铜钱,新郎先跨过去,新娘随之再跨过去.接着伴娘便把两串铜钱,给新娘两个肩头各搭一串.一进门,一个小女孩手拿两面镜子,对着新郎新娘照,然后把镜子也搭在新娘身上,胸前一面,背后一面.再往前走几步,一个女孩手拿宝瓶壶,壶中装着粮食,壶口用红布扎着,这时伴娘接过宝瓶壶,给新娘子一个腋窝夹一个,此时还要撒五谷.新娘被搀到屋里后,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被称之为"坐福".坐福时不能下地,到了晚上由伴娘和亲友们送新娘子人洞房.在洞房的炕上插四支无羽箭,点上长明灯.有些地方新郎还要求得新娘同意才能人洞房.3 u& Z- Q3 |4 y5 E: }
    满族婚礼的一个特色习俗是在举行"拜堂"前后,新娘还要经过"上头","开面"及"坐福"等民俗洗礼."上头",',开面"多在结婚典礼当天早晨太阳没出来接亲人还没到时进门时进行.到了男家,经过"射三箭","拜北斗","拜天地,祖先"及"跨马鞍","抱宝瓶"等仪式后,新娘被搀进洞房,接着新娘须盘腿上炕,面向炕里"坐福"又俗称"坐帐","闷性儿",以此试试新娘的耐性,看看新娘的福分.晚间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空齐",意思是说祝福新郎新娘和和气气幸福一辈子.间或有人用五谷杂粮往新房里撒,欢欢乐乐闹洞房.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娘家.
: y, l2 g) I/ M" C1 j/ q1 w) I    信仰:
9 k: r% d" ?- T/ p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本属一种巫文化体系.它主要相信天神与灵魂的存在.认为天主宰一切吉凶祸福,而其他诸神都各司其职,影响着人事的休咎.因此,人要听神的安排,奉天行事.但人不能直接同神接触,而沟通人神联系的则是萨满.萨满是由人来充当的,是一定条件下神化了的人,这种神化了的人并不属于全社会,而只是在一个小的范围内,为某一族姓,往往是萨满所在的族姓服务.9 m  o% @3 O: H! t, b4 i
当他沟通人神联系时,他便以神的面貌出现,与哪个神抵联系,便以哪个神抵的面貌出现.于是他宣布神话,神训,传达神抵的意志,这就是俗称的"下神".除此之外,一般萨满还能解梦,占卜,医病,预言吉凶祸福,以及排难解纷,指点人们行动.所以萨满多由某一族姓中具有广博知识,多方面本领,有权威,有组织才能,能说会道的人来充当.萨满祭祀中主要内容是家祭,即祭祖先.而全族之祭也选定于一家之内进行.另外,萨满的活动在民间往往还与治病有关.萨满治病并非以通常的诊疗手法,而是跳神治病,这时的萨满便是名副其实的巫医.% i+ I' J# W5 o+ e; _
    丧俗:
  B: D% O+ ~0 ]6 T- L3 {    满族的丧葬也很有特点,不准许在西炕和北炕死人.门是活人进出.的地方,因此,死人人棺后,只能从窗户抬出.人死后,在院子西边立杆,高一丈五尺左右,上面挂蟠,蟠长九尺,用红布和黑布做成.蟠的头和尾是黑布,中间四条是红布.出殡时,亲友们要抢蟠上的布,给自己孩子做衣服,认为可以避邪,不做恶梦等.
4 a( |* a4 S( U1 M    其它习俗:
  p$ p. V* A9 O# i    (一)着装
$ Q9 P7 t$ u% p/ h    满族的民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个性特点.除了男子的马褂,坎肩,发辫的独特服饰外,女子的旗袍,也是别具特色的.旗袍,满语称做"衣介".早年不分男女均有此类服装.其样式是圆领,捻楔,窄袖,束腰,四面开楔,有扣绊.这种衣着便于满族先人早年的马上骑射生活.据历史记载,辽金时期,穿着皮制长袍是普遍时尚.在袍子袖口处,还装有一个半圆形袖头,称"箭袖",既可防冻,又可护住手背以利射箭.因样子像马蹄,又俗称做"马蹄袖".后来,男式袍子演变成宽襟大袖的直筒长袍;女式的旗袍则款式越发新颖,讲究,成为立领,紧胸,束腰,窄袖,裹臀,侧开楔,下端回收,充分显示东方女性线条美的民族服饰.加上领口,袖口,襟口等处十分讲究的"十八镶"修饰,更加表现出妇女的文静,端庄,典雅,秀丽的风资.满族妇女的发式十分讲究.婚前女子多蓄辫发,婚后则给髻,束发.已婚妇女的发式最流行的是"两把头" ,即把头发束到头顶后分面两络,头顶的一络缩在"扁方"止梳成横长式的扁髻;后面的一给则给成燕尾式的发髻."两把头"发式典雅,秀丽,再加上头替,耳环的修饰,更显出满族妇女的风姿绰约,仪态万端.
) B% \5 K. _+ C/ a$ {: b    (二)饮食$ R4 A% K; d; o
    满族的"白肉血肠"是十分普遍的传统年节肉食品.这一传统的饮食习惯与满族早年的祭祀习俗有着密切关系.清代的历史文献曾记载,满族重大的祭祀活动中要杀一头毛色纯黑的腌猪,然后将其供奉在神案前.举行庄严的领牲礼后,用鲜血灌制成血肠,将猪肉切块后清水炖煮.再向神灵祭供后,祭祀的人一起领受"福肉".大家围坐在一起用刀一片片切食白肉,肥瘦兼有,清淡嫩美.血肠则用刀切段后蘸酱食用,别具风味.2 z- A5 r3 D5 e- d+ ~  d
    早在金代,满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抱肉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抱肉片随煮随食,这或许就是火锅的发端吧.清代的时候,吃火锅已是满族典型的饮食习俗.满族人素有爱吃粘食的习惯.满族的赫食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吃法.春天耕地的时候,将黄米面包人小豆馅,放在锅里烙成饼吃,俗称 ",香脆可口.夏天铲地时为了送饭方便,用"苏子"叶包成豁6 @5 g9 B& ~. y" [
米悖悖,放锅里蒸食,味道清香,别具特色.秋天时用大黄米,小黄米上屉蒸熟后淋上清水,然后放在石垫上用木榔头捶打成面团,撒拌熟黄豆面,蘸糖或蜂蜜食用,俗称"打糕".冬天则用粘米面包豆馅做成"赫团子",放在室外或仓房冻贮起来,随吃随蒸,既方便又好吃.) L' q' A0 u7 E+ g( L
    (三)相关文化
8 T0 ^( ]9 t0 o5 E  D% }- q    1 .语言9 F8 l/ C0 H8 s7 Q8 E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十六世纪末仓删的.满文词汇比较丰富,在我国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满文已经废弃不用了,但满文的研究工作仍受到重视,黑龙江省已经成立了满语研究所,广泛深人地研究满文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富裕县三家子村,孙吴县四季屯,黑河市的黄旗营子,大五家子,还完好地保存着满语"活化石".一些中,老年人的满语生活用语,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完好流畅.在全省不但留下了众多的满语地名,而且在汉语中还留有大量的满语词汇,如称勇敢为"拉察",遇事疏忽为"喇忽",不践约言为"秃鲁",墙角为"音晃",主意为"顾咚".膝盖为"波罗盖",腋下为"嘎啾窝",小船为"威虎" … … 等等.满族文学除用满文和汉文撰写的外,还有大量的口碑式的民间文学.满族老人爱在灯前月下,特别是冬季农闲的时候,坐在火炕上,围着火盆给孩子们讲"瞎话"(即民间故事).一讲就是半宿,这些"瞎话"描写了满族历史发展中的片断.& x4 }% v) F& {9 I% M
    2 .伦理道德' J9 p4 W* s; ?  a; H' z
    俗语说,"旗人规矩多."满族人确实崇尚礼节,"敬老"之俗尤为突出.过去,满族对老人 3 天请小安, 5 天请大安,违者视为不孝.请安礼俗,有部安,打千儿,磕头的礼节.相风礼俗,除问好,还有请安,打千儿,半蹲礼,抚鬓礼,抱见礼等,真可谓礼仪繁杂,礼法尊严.问安为请小安,打千儿则为请大安.满族新请安则磕头.平时相见,妇女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礼".满族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满族最古老而隆重的礼节,谓之抱接面大礼,俗称"抱见礼".以尽忠效命为光荣,为最高的荣誉,而以背叛二心为羞耻.满族正是基于这个认识,而对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怀有极其特殊的感情.当清兵入关后不久,就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帝君,树为忠义的最高典范,奉为清朝的护国之神.满族对他的忠义精神极为崇敬,称其为关帝,关老爷,而不直呼其名,并到处立庙崇祀.尤为特殊的是清人关后不久,即对曾经抵抗清朝而宁死不屈的明末义士大加表彰.到乾隆年间更将忠于明朝的袁崇焕,史可法,夏完淳,何腾蛟,瞿式耙,张同敞,张煌言等抗清志士 300 余人,分别予以专溢或通溢,弘历救撰成书为((胜朝殉节诸臣录 》 12 卷,上武英殿刊刻颁行,以其忠义可风为百代楷模.中国历代大都有一些无道昏君或暴君,而唯独清代没有;历代都有一些危害国家的所谓叛臣,乱臣,奸臣造成社会动荡,而唯独满族中少见.# r; l+ G9 z" o0 h$ g* h
    3 .节庆文化
+ s8 s; c+ W0 j3 w6 @) R1 c    满族的年节,富有民族色彩.一进人年关,家家都用粘黄米面,包豆馅,蒸悖悖(俗称豆包),包"艾吉格悖"(俗称饺子)放在露天冻储,随吃随蒸,随煮.各家还杀年猪,杀猪这天遍请左邻右舍来同吃,切上大片肉,煮上猪血肠,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过年的时候,各家门窗上张贴五颜六色的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吉祥如意.除夕晚上抱柴担水叫门,喊着:"送财!"进屋后把水倒进锅里,把柴添进灶堂里嘴里说着:"添财添财".正月里,青年男女喜欢扭秧歌,往往男女老少还喜欢看冰灯.* v4 ^, b9 v- E5 w
    4 .音乐舞蹈& }0 M" n  _5 E9 @# \% n# Z" g4 Z
    满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满族音乐是在渔猎生产中产生的,雄壮,粗犷的旋律,就象兴安岭的风在山谷中和鸣,松花江的浪在江中激荡.黑龙江省歌舞团演唱的 《 喜欢 》 等满歌曲,就是对满族古典音乐的继承和创造.满族舞蹈,据杨宾 《 柳边纪略 》 记载:"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 《 宁古塔纪略 》 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满洲歌舞名日莽式,有男莽式,女莽式.两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和喜庆之时."这就是满族的"莽式空齐"舞.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秧歌舞在民间盛行.每逢春节,"唱秧歌"或"扭大秧歌".- a( a1 q/ N8 `! l! W
    5 .其他) G: H0 ~" j( R2 F, X
    满族喜爱狗,这不但是古老的狩猎生产离不开猎犬的帮助,而且源自"狗救驾"的传说,使满族人带有浓厚的古代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色彩.满族妇女生了孩子要在门槛儿上挂用竹条制作的小弓箭和红布条,一为崇尚武功的遗俗,二为警惕外贸然闯入屋内的信号.满族是以骑射著称的民族,他的文体活动也带有这些内容.早在皇太极时代,就有逢春射柳的习俗.此外跳马和滑冰,更是黑龙江满族人的传统运动项目.
+ i* @! O; A9 c2 d, K. n在满族屯,老人常用兽的下愕骨系上绳子,做成一种叫"哈巴车"玩具,让儿童拉着在地上玩.兽肩押骨似扇形,满族称为"哈拉巴",在两侧拴上铜钱,也是儿童的玩物.最受妇女和儿童喜欢的一种游戏,莫过于玩"嘎拉哈"."嘎拉哈"是满语,它是兽腿上的膜骨,略呈长方形,有六个面,其中上下左右四个面可以站立,根据形状不同四个面都有特定的名称,分别称为"珍儿","驴儿","坑儿","背儿".利用这四个面的不同组合进行游戏.这也渔猎民族生产形式在游戏中的一种遗风,即从小就培养孩子们敏捷,干练的作风.满族称姓氏为"哈拉",其源远流长.现在满族的姓氏,是学了金明两代的习俗,冠以相应的汉字姓,取汉名.因此,无论今天汉姓名是什么,只要追踪谱书,即可找到祖源和族源.清代冠以汉字姓最普遍的是"谐音取姓",如瓜尔佳氏姓关,都勒氏姓杜,董鄂氏姓董,赫哩氏姓何,赫,舒穆禄氏姓舒,那本鲁氏姓那,伊尔根觉罗氏姓赵,终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23 11:37 , Processed in 0.19966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