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7|回复: 0

[说课]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故都的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15: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都的秋说课稿
( O; n% \1 \& k6 h  {  一、说课内容
8 p  U" J6 M) q7 j( f+ d. f7 Q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故都的秋》,本文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对培养学生散文阅读与鉴赏习惯起着指引性的作用。9 O: v, P$ W1 ]+ w3 Z7 h' Z& h2 K
  二、教材分析
: H; @+ X# f1 K4 n: Y) o" t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8月创作于北平的一篇散文。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姿态”的描绘中,寄寓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郁达夫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淫的知识分子,且不说他的人生经历与命运多舛的旧式文人有多少相似之处,就精神气质而言,他也是深得传统文人的遗传。他不远千里,从青岛赶往北平,只为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其状物写景之细腻,可以与古典山水游记相媲美。《故都的秋》可以看作是现代汉语版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用八个字概括:名士风流,悲秋情结。9 u' J, C/ n7 m8 a" \0 o
  三、教学目标% u5 K! A: ?( |/ [8 h
  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 s- L/ j# {6 T$ o1 F/ i+ _4 Z  1.分析五幅秋景图中的物象特点,说明与“秋味”的关系。2 \( L7 {0 ^. ?+ ]
  2.揣摩作者在秋景中所蕴含的情感。
- i$ Z4 @% N: `1 `0 A# N1 x7 ^  3.把握寓情于景的写法。( u& W: F6 i5 }, j+ x: E3 Z3 w7 y
  散文属抒情文学,重在表情言志,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大部分学生通过高一年级的一些散文(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等作品)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散文诸如的“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的一些特点,但散文的鉴赏与评价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 L. P3 Q( b' K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 Y7 ]# V! ~; N& ?  R  c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秋景图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N) \9 }+ S# R/ i' J  教学难点:把握并能准确应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 y2 `. }' m- L* I3 O6 T' b- i& U% U  六、突破重、难点的途径及方法
! |) R! c% v5 ?  o" ~# M, z  为完成教学任务,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层次,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赏析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贯穿“阅读和欣赏——鉴赏与评价——综合与运用”这一教学思路。
$ {7 L1 @) ]! n3 z) Q, W# U  1、解决办法:
8 ?% M# v& S0 ?/ M) x  (1)适当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课前印发相关资料)* V2 Q3 p2 F" x4 y
  (2)强化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特级教师韩军倡导的“人性、真实、自由、多元”的“新语文教育”的“三原则”中之一提到“吟诵与讨究相结合”原则,督促学生在吟诵的时候,亲身地体会,将内容与理法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6 y+ c3 Z1 _' Q" A  (3)重点分析一些语段。紧紧扣住“言语”,进行“讨究”、“鉴赏”、“体悟”。通过字、词句、段的斟酌、推敲、鉴赏,回归语文教育的“在言语上下苦功”的传统。
3 s' @8 n: p( Q  {4 }: p  l0 A' l7 v  2、师生互动活动设计4 z) ]* I" P' S# }2 W
  学生活动及学法设计:
6 s9 ?1 X% x! V* p  (1)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理清思路,把握整体内容,讨论课文有关段落和难点。; z+ y' g# E$ T+ U3 Q
  教师活动及教法设计:8 C( W& ]+ q+ ~8 o! `- N
  (1)布置学生预习相关材料。9 E* ^  p! ?! D# v9 w' _6 q1 Q, r% a
  (2)指导学生朗读、分析、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理解本文的内容和感情。5 w1 c9 Z: q' M* L5 q" Q& K9 t+ k
  (3)结合作家作品等写作背景,点拨学生解决疑难。0 n  e4 c) H- C( R
  (4)出示思考题调动学生思维。' ?8 r0 [+ }/ V+ Y- b2 g
  (5)展示多媒体课件。8 {1 ~- V. Z4 g: l* o
  七、教学过程及内容
1 p2 [* t5 k6 E& T6 Q  教学内容:分析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的语言。2 X% ?5 N1 b9 Y+ R" ?
  (一)导入语的设计:郁达夫先生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北国之秋蒙上了一层清、静、悲凉的色彩,那么作者是抓住哪些画面来突出这些特点的呢?作者深深眷恋的北国之秋为什么却蒙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0 O2 A% |2 |( p; {! h! h
  (二)重、难点的解决途径及方法
, w: I  k9 {( X- V. U, h  p  提问学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然后指导学生总结概括为:庭院赏秋图、落蕊知秋图、寒蝉报秋图、雨后话秋图、佳果绘秋图
7 S! A3 k1 r2 S+ i  接下来欣赏故都之秋的几幅画面,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  X$ ?' Y, x5 Y* h% z! i; I5 {
  用课件展示“故都之秋”的几幅图景,并让学生加以描述,然后让学生感悟画面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这样安排,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画面,使本已生动的文字更有一种质感,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规律。
/ ?/ }+ t2 f  Z8 `3 h  在欣赏“庭院赏秋图”时,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 p8 a" q8 V4 S5 f, I' z0 |
  问题1:作者写北平秋景,为什么不写那些热闹、繁华,有帝王气象的景物,而只依次点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之类的,而重点是写“租一椽破屋来住,清晨静观(听)天色、日光、鸽声、牵牛花”?(同时对应以上景点用课件播放图片,从而让学生可以从直观上感觉到它们之间的不同)问题2:作者在这幅图中所写之景都有哪些?是怎么描写的?写出了秋的什么特点?(用课件将要点打出来)给学生看图讨论思考的时间,结合学生的回答,再明确答案:1、①是作者的思想决定的。在杭州过得是一种隐逸生活,(所发背景材料中有介绍)追求的是“清”“静”的生活情趣,兼之有孤独,郁闷的内心感受,故所取之景都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如果写热闹的颐和园,写火热的香山红叶就不合心境。②著名风景,很难挖掘,而平常景象,挖掘后能平中见奇,写破屋中的一些日常景象也更显作者平民化情怀。2、屋:一椽 破(平民化);天色:很高很高、碧绿 (清爽);驯鸽的飞声:听得到 (讲到此穿插问题:为什么能听到飞翔的声音?明确:因为静,所以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里恰恰是借驯鸽的飞声写出了秋晨之静);日光:细数 一丝一丝 (心静);牵牛花: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最下 (蓝色和白色为冷色调,恬淡、孤独、清冷); 秋草:疏落 细长(穿插问题:可否换为浓密、肥胖?明确:不可以。因为它稀疏零落、枯瘦憔悴的形态、色彩更显秋之落寞。)
: W/ N/ {, n/ O: A; T" p  讲到“落蕊知秋图”时,可以问学生“写落蕊,调动了几种感觉去写?”明确答案为:听觉,嗅觉,触觉,视觉,说明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如此细腻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状.进一步提问:写落蕊扫后的丝纹,能很好地体现此时心境.试找出几个描写落蕊的词语并说明?明确答案:细腻,清闲,落寞,点出了秋味中的清.静.悲凉,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境。“落寞”的含义有三:a落蕊一扫而空的直接感受;b.作者当时隐逸于山水,,无法为国出力的悲凉心境,1932年的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可见其心境。由落蕊而想到时局,一种隐忧油然而生,只好借“一叶知秋”曲折的表达。这里也很好地体现了以景显情。$ K9 E( ^6 M  }0 G  A8 W: T
  看“寒蝉报秋图”时,借助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句子,指出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我们学的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让人倍感冷清。同时还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突显了秋的静。这里也做到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 _9 {" n/ T3 I7 j5 \  对于“雨后话秋图”可启发提问: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同样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后明确答案为: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也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深沉的民族情感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另外也用到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v! q- p% K7 W0 h
  最后的“佳果绘秋图”主要写了枣子,果树来反映秋之全盛,其中措辞的选用:淡绿微黄、八九分熟,而非枣子红透,葡萄十分熟,写出了秋的奇。
, k. _: Q* s) l2 G* u* E9 P  整个这五幅图鉴赏完后总结性提问所绘画出的秋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清、静、悲凉”。在此扣住文眼。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内在情感的驱使下书写这样的秋色的呢?结合课前所发材料得出结论:A、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顿,青年时期,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B、他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遁世文学,故都的秋正体现了他的这一文学主张。C、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经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一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 o* L, [7 t# x. E2 d
  授课到此,主要鉴赏的寓情于景的手法已完全呈现出来,教师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所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融情于景,五幅秋景图,形散神不散,紧扣秋味作文章,写出了秋的特点,景中见情,由此可见,秋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清闲、寂寞、悲凉的心境的折光。# @% e( A" E0 u) ^4 S9 y( b1 Q6 G
  这堂课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寓情于景,还要让学生会熟练运用,因此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迁移练习题:2 d3 o) |* _8 f4 k- m# ]
  1、本文作者是借秋来写悲情,这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化传统,例如:
" i5 M" n; _# v1 W1 u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 E# ~% C( R, ]  w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 z2 i2 y  X5 V( }5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5 g2 b: i; X) T2 I+ X$ S3 e" a
  理解《沁园春 长沙》的上半阙,从景物的描写中,看一看所写秋景与上面几首的不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f+ o7 f. N. V: u- k4 s4 K- p/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L$ O% }3 u" j# n  明确: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8 M6 O9 B' k4 A) }: Y6 G/ P; M- Y
  可见,景随情生,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景。$ J, u5 L% F0 c' O
  这道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深入把握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最后又布置了一项专题作业,即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句诗,依据寓情于景的原则扩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文字。这道题旨在使学生能够准确动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X( \+ R5 ^; i. [' }4 E7 S
  这就是我对于《故都的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9 13:02 , Processed in 0.3314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