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7|回复: 0

[考试试题] 经济法与民商第1章历年真题回顾(1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19: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003,54)能够引起债权关系消灭的原因有( )。, d$ W+ \5 H; |& P7 T: v, V. O
A.协议
; O, d4 F/ L! b8 w* bB.混同' |* H: m' p7 f8 P+ T" e
C.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9 G8 A3 @- v1 u) G+ E4 ^8 F8 e" ^D.抵销
1 N* C, i, |9 W0 ^7 Z【真题解析】本题考查债的消灭。债的消灭的原因,是指能够引起债的消灭的法律事实。主要有清偿、抵销、提存、双方协议、免除债务、解除债务、合同更新、混同等。C选项不是债权关系消灭的原因,诉讼时效的届满只能导致胜诉权的消灭,并没有导致丧失实体的债权权利。3 w1 v3 H( x6 G7 m! |/ \; f7 O: ^
【答案】ABD" o$ [8 ]+ S1 V) f
2.(2003,55)侵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包括( )。
- J5 n% t5 K) x7 s$ R$ ?2 WA.紧急避险 8 s$ l* S1 |4 s% {* B
B.情事变更3 i  J2 I3 \: e! q% B$ t4 J( Q  }4 w
C.不可抗力
4 a$ A) X3 F7 G3 H6 J6 SD.受害人过错
9 @  y3 c% l% z0 r. I& R/ R【真题解析】本题考查民事责任的抗辩。《民法通则》第128条规定,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第129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是法定的抗辩事由。此外,第l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受害人故意也是法定的抗辩事由。B选项情事变更是合同变更及解除的条件,并不能成为侵权的抗辩事由。 6 Z6 o4 g9 `' g& c9 |6 [
【答案】ACD
( v" i# k" n- j3 t7 P6 k% ^6 ~3.(2002,41)李某8岁,其下列行为中有效的是( )。" B' l& h) ?- u! {1 E: r
A.在作文比赛中获奖,得奖金100元后捐给生活困难的同学1 F2 u- \. c& f$ X: F3 G. t
B.接受爷爷给的压岁钱200元$ c, ~; _# ~2 o7 M+ `( p
C.参加一电视剧的拍摄并获得报酬200元
$ S0 a3 @- m$ p" S+ O. yD.为自己买了一台价值500元的游戏机4 ^3 a6 V& }  D2 C7 [/ `7 M7 L
【真题解析】本题考查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行为效力。无行为能力人的民事行为效力可分为三种情况:(1)依《民通意见》第6条及第129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的行为不因其无行为能力而无效。典型情况就是接受赠与。本题的BC选项即为此种情况。(2)依民法原理,无行为能力人处分零花钱或简单的民事生活行为一般有效。本题A选项即为这种情况。(3)除以上两行为外,其余皆无效。以此逻辑,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民事行为效力可大致分为四种情况:(1)纯获利益的行为有效。(2)在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范围内的行为有效。(3)超出民事行为能力范围而实施的合同行为为效力待定行为:(4)超出行为能力范围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为无效行为。本题答案为ABC项。
6 h& t2 O' N- M8 O- H, p+ F3 w; m【答案】ABC: T+ }' ?7 ]( m, b: ~+ S* |
4.(2002,42)关于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8 r; r% |/ G# @# n0 LA.民事行为能力因公民的年龄、智力健康状况的差别分为不同的种类
" }7 X6 W& ?3 v" ~B.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权利能力的前提
, z% S# [& v& P+ ?: M  ]2 DC.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8 P" H/ S# S* k7 {
D.公民无差别地享有民事权利能力* f! v5 e& G, y+ m
【真题解析】本题考查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因公民的年龄、智力健康状况的差别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完全行为能力人符合两个条件:①年龄在18岁以上;②精神正常。但有一例外:《民法通则》第11条及《民通意见》第2条中关于l6—18周岁的特别规定。正基于此,《劳动法》第15条将童工的下限规定为l6周岁而非18周岁。(2)限制行为能力。有两种情形:①年龄lo周岁以上l8周岁;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3)无行为能力人:①年龄不满lo周岁;②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选项A正确。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有民事权利能力才能成为民事主体。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行为能力的前提。8项错误。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公民无差别地享有民事权利能力。选项CD正确。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D项。& g4 \2 `2 X& a$ q( I
【答案】ACD! m( J6 @) k" |+ w( a/ }% |
5.(2002,43)下列各项中属于意思表示中默示形式的有( )。
( K" N0 [" |* YA.行人向出租车招呼示意欲搭乘
% O1 R* D. t+ R% f+ S" eB.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没有表示放弃或接受继承
0 Y& P" y! C9 o! ^C.租赁期满,承租人继续支付租金,出租人既不拒绝也未表示接受  z7 r" V8 _  j8 I0 h( [: e, i/ {
D.要约中附有如果受要约人l0天内不作出否认表示即视为同意的内容,l0天过去,受要约人未作出否认表示
( Z* v4 ?2 z6 B2 M& ^, v【真题解析】本题考查意思表示的默示形式。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的行为,所谓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发生一定私法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意思表示分为明示和默示。明示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直接表意的方法表示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默示的意思表示是从行为人某种作为或不作为中推断出来的意思表示。行人向出租车招呼示意欲搭乘,可从其行为中推断出其想要与司机订立运输合同的意思表示,为默示。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没有表示放弃或接受继承的,由《继承法》相关规定应视为接受继承,为默示。D项不合法律规定,不为默示。本题答案为AB项。4 c: y( e/ g1 @9 M4 ^9 }! z& \
【答案】A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15 18:41 , Processed in 0.1540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