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3|回复: 0

[税法] 应纳税额计算中的特殊问题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2 20: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m# B: t* u5 F. `2 b
  应纳税额计算中的特殊问题
) J) v. J! Y9 Q* z6 W9 Q
9 ]6 z1 L4 j' o8 |. O  (一)对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方法 ! G0 X! A" D% b3 a1 Q

+ z7 x: [& t4 C( ~! W6 M/ w8 P  一次性奖金也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 9 ^1 R5 }1 p# k4 n' f2 u
9 {0 d5 `& i  [% I% E; G# K6 R7 x
  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1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自2005年1月1日起按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
2 U- w, o4 J/ o, V7 h* a9 h0 Q' o" M; m7 g: c
  1.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 H: S0 h: r) n
2 @# }0 Q2 C) K$ B: j$ E  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 u5 t" l3 T. Q9 l! z# i; A: f1 T' s6 k4 I- c$ ^
  2.将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上述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计算公式如下:
  U  t; G# S$ Y( Y7 X( B9 k* s& B4 x# s  k( i
  (1)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h; i5 I3 Q( p6 H0 X& ?  h" i  s' h; [- ^4 v5 f7 W8 d  W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 K0 Z8 B$ b* W
$ @1 Z4 X. T" }8 \6 W& z$ `
  (2)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5 }& r4 t% }. q' c% Y9 U+ i
- ~! V( i$ W8 R! o# Z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9 t- ?& M) I' s/ d9 R, R/ W
" R; V% E7 t# ^  3.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7 R0 F, p" \1 x) i2 R' J

$ o% O; n' z: K* ~$ _: y9 o1 u  4.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他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 E9 P2 h2 ?9 v

% r+ |. K& c( S) N8 j4 i1 M8 O9 _  (二)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8 Q( b* Y5 n+ ]
' v0 @8 y( g, W0 L% s  1.按照不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查找相应适用税率A和速算扣除数A。
3 m* I( q/ Z" o3 w6 K
# n2 H( g3 M8 z4 [) R6 S  2.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不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速算扣除数A)÷(1-适用税率A)。 % N) e( m% ^& L# j4 ~' `% T
8 O7 a5 L, @! G; |; p8 K
  3.按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重新查找适用税率B和速算扣除数B。 0 U# U% K2 W8 y) z

# \3 Z. z! U0 X0 z" s5 N9 ~  4.应纳税额=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B-速算扣除数B。
& i, _0 J1 |0 t, u, ]3 V8 ]7 L
0 b& s; u1 [; h( J; |$ q! i$ L' y  如果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的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先将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去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部分后,再按照上述第1条规定处理。
4 F3 w2 Q7 K# B7 r! |3 z2 e9 O0 H7 S. X- @, E2 w+ r
  根据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现行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为个人支付的个人所得税款,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
$ [) S' v" i- a' M. {* e+ P2 x  |) Q! L6 n9 X5 z3 B- Z; a
  (三)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一次取得数月奖金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以下简称奖金,不包括应按月支付的奖金)的计税方法。 ' E8 {# [( j8 Y0 }: T% f

( B9 v% d0 q0 @5 z" g) Y* b% C  对上述个人取得的奖金,可单独作为1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由于对每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税时已按月扣除了费用,因此,对上述奖金不再减除费用,全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直接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款,并且不再按居住天数进行划分计算。上述个人应在取得奖金月份的次月7日内申报纳税。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在担任境外企业职务的同时,兼任该外国企业在华机构的职务,但并不实际或不经常到华履行该在华机构职务,对其一次取得的数月奖金中属于全月未在华的月份奖金,依照劳务发生地原则,可不作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奖金收入计算纳税。 ; h, a- M  q$ I1 ~) B* M
( z  |. C0 j% o" y, T
  (四)特定行业职工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的计税方法
7 F4 r5 s. ?2 R, m
( v0 I$ [0 |* m3 ^2 K9 e  为了照顾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因季节、产量等因素的影响,职工的工资、薪金收入呈现较大幅度波动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特定行业的职工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可按月预缴,年度终了后30日内,合计其全年工资、薪金所得,再按12个月平均并计算实际应纳的税款,多退少补。 ; z3 [/ b5 t. T# o
; c3 ~2 G# \: ^% g
  (五)关于个人取得公务交通、通信补贴收入征税问题 ) f$ p, ?0 u- _4 ^( \6 X

/ t4 y& R' }! A) i) i: `% ]. s  个人因公务用车和通信制度改革而取得的公务用车、通信补贴收入,扣除一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按月发放的,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不按月发放的,分解到所属月份并与该月份“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计征个人所得税。 4 I+ ?& C9 ]1 p  d: ~

3 a" C, @/ b! i4 ?0 W0 F9 w8 H  (六)关于失业保险费(金)征税问题
* f! b0 h1 w, q+ H$ B0 W& T- M5 Y( D9 W' c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人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比例,实际缴付的失业保险费,均不计入职工个人当期工资、薪金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比例缴付失业保险费的,应将其超过规定比例缴付的部分计入职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
- ~$ B- w. Z6 E0 `+ t5 S/ i# x' Z- N+ `: F6 |' u
  具备《失业保险条例》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1 j; |9 |% c  R% A4 ^0 l2 C" g
5 Z$ W! q: |% R4 k& g; U  (七)关于支付各种免税之外的保险金的征税方法 2 Q6 z* W. z! S( [. Z! T% H. o

0 D9 L2 H! J$ `, R8 h- e4 D0 l0 I  企业为员工支付各项免税之外的保险金,应在企业向保险公司缴付时(即该保险落到被保险人的保险账户)并人员工当期的工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企业负责代扣代缴。 ' f* E) {+ o+ e
7 S# {1 X6 Q. N- p
  (八)关于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个人取得的量化资产征税问题
& J0 W0 [) k' G4 ]3 E: c
" J- u- o( E$ h5 G3 d) `7 P7 i  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量化资产仅作为分红依据,不拥有所有权的企业量化资产,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 Y  F$ }7 o7 i; U2 Q% O9 Z3 q
2 q( ?2 ?" y" ]9 T" P  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拥有所有权的企业量化资产,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待个人将股份转让时,就其转让收入额,减除个人取得该股份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支出和合理转让费用后的余额,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 r  g1 m1 `: @% W  k; n% E4 D5 L0 f- f2 H/ b2 M9 m. G- e
  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企业量化资产参与企业分配而获得的股息、红利,应按“利息、股息、红利”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7 b: j9 H% I" Q3 N# K$ h
1 d2 `) P' r/ F/ ]) k" ~) L0 u
  (九)在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工作的中方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问题
9 B: ]* Y2 I; i7 a4 ~' n1 w+ J4 D4 `
  1.在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工作的中方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凡是由雇佣单位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的,支付单位应按税法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同时,按税法规定,纳税义务人应以每月全部工资、薪金收入减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为了有利于征管,对雇佣单位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工资、薪金的,采取由支付者中的一方减除费用的方法,即只由雇佣单位在支付工资、薪金时,按税法规定减除费用,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派遣单位支付的工资、薪金不再减除费用,以支付金额直接确定适用税率,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
# v) l8 q0 \% z; s! ~6 M0 r, [! d' [! M1 r
  2.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发放给中方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所得,应全额征税。但对可以提供有效合同或有关凭证,能够证明其工资、薪金所得的一部分按照有关规定上缴派遣(介绍)单位的,可扣除其实际上缴的部分按其余额计征个人所得税。   Z; k% Q& }0 [0 K3 r

9 q; a4 t7 s0 ]1 j1 m2 l% X  (十)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问题 5 d3 P2 T  _9 \9 S* W0 e  S

  y& D6 j! M( h; o8 O( g  1.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由中国境内还是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均属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外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由中国境内还是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均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
8 o1 G8 ^; M, w' v0 @* M# h+ p( [) b9 x. k. _
  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不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日的个人,由中国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是由该雇主的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免于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对前述个人应仅就其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或者由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所得申报纳税。凡是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属于采取核定利润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或没有营业收入而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任职、受雇的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否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会计账簿中有记载,均应视为该中国境内企业支付或由该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 9 M  p7 a, Q( ]# W& p. `

  g! l' K+ ^3 }* K, @  自2004年7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问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日的个人。负有纳税义务的,应适用下述公式: 8 _# M5 ~, o8 B; L& E

* ?9 S" e, Q% z# S1 X/ b  应纳税额=当月境内外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当月境外支付工资/当月境内外支付工资总额×当月境外工作天数/当月天数
+ V8 }8 c  r$ }% S2 V) q
2 E9 }! A/ z/ f1 [7 L! q1 R  3.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日但不满1年的个人纳税义务的确定。 6 j# s2 z/ B: c; Z' P% G
% o* t. E& n& f. D9 g3 ~
  根据有关规定,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日但不满1年的个人,其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和由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在中国境外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除中国境内企业或高层管理人员,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 g' e: ~  a0 O5 c' S
8 d% C' ?& q! }& C: V/ h9 G( \+ v  自2004年7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元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日但不满1年的个人,负有纳税义务的,应适用下述公式: . [# t$ w3 Q# f: Q1 z' J$ w

5 H4 J; }: V6 L4 N' r5 k( p  i  应纳税额=当月境内外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当月境内工作天数/当月天数
3 _4 B% y' P# ^; H" v% G8 O; ^* T
  自2004年7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在境内居住满1年而不超过5年的个人,其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和由中国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在《实施条例》第三条所说临时离境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仅就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部分申报纳税,凡是中国境内企业、机构属于采取核定利润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或没有营业收入而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在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任职、受雇的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否在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会计账簿中有记载,均应视为由其任职的中国境内企业、机构支付。
2 I9 _3 x( \3 g, X; F
9 w0 I5 m4 l' u1 i" \  支付的董事赞或工资薪金,不适用前述2、3项的规定,而应自其担任该中国境内企业董事或高层管理职务起。至其解除上述职务止的期间,不论其是否在中国境外履行职务,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取得的由中国境外企业支付的工资薪金,应依照前述规定确定纳税义务。
- }5 G7 v. |0 @2 |
: j* H! `  t; }0 x1 [# H  应纳税额=(当月境内外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1-当月境外支付工资/当月境内外支付工资总额×当月境外工作天数/当月天数) + M0 g% e5 W2 }

8 J5 n  ~9 ?' R/ U6 x  4.中国境内企业董事、高层管理人员纳税义务的确定。 9 m- P, C+ l& ?( \
) ~. s7 I- Y$ ~: o
  担任中国境内企业董事或高层管理职务的个人[注:指公司正、副(总)经理、各职能技师、总监及其他类似公司管理层的职务],其取得的由该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董事费或工资薪金,不适用前述规定,而应自其担任该中国境内企业董事或高层管理职务起,至其解除上述职务止的期间,不论其是否在中国境外履行职务,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取得的由中国境外支付的工资、薪金,应依照前述规定确定纳税义务。 / Y+ Q- P. t5 d7 m
$ Z6 u, U+ P3 [3 K! X( s
  5.不满1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款的计算。
  r) r: Z, M" S2 s+ C/ D- i' F
$ w) k0 c8 x# q  属于前述情况中的个人,凡应仅就不满1个月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申报纳税的,均应按全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实际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 p- I+ g0 d) i! i2 s
: T* j1 `* I/ g% n1 O
  应纳税额=(当月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当月实际在中国天数/当月天数
: ~! j' _/ N  g, |8 J* H6 C% E1 d
  如果属于上述情况的个人取得的是日工资、薪金,应以日工资、薪金乘以当月天数换算成月工资、薪金后,按上述公式计算应纳税额。 ( \0 s( w+ ~& i; O0 v- I
7 \) X: h7 X7 t% l1 I4 X
  (十一)两个以上的纳税人共同取得同一项所得的计税问题
7 s. f7 R% f) ~2 A# D) r- c
$ u, K. S6 W7 n, y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纳税义务人共同取得同一项所得的(如共同写作一部著作而取得稿酬所得),可以对每个人分得的收入分别减除费用,并计算各自应纳税款。 7 y9 c' M, R4 j- v+ ]

" ^- ~4 r: D3 z6 U& B5 Q2 d  (十二)关于个人取得退职费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 6 U1 P  z1 O# L; F  z+ O
& x9 ]1 H* ]9 _, K4 j3 D
  1.《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第七款所说的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退职费”,是指个人符合《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的退职条件并按该办法规定的退职费标准所领取的退职费。
. |6 M! w; w/ d/ C- ]* _8 F- \1 u! E# w4 A! `! G% v9 |7 [
  2.个人取得的不符合上述办法规定的退职条件和退职费标准的退职费收入,应属于与其任职、受雇活动有关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应在取得的当月按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但考虑到作为雇主给予退职人员经济补偿的退职费,通常为一次性发给,且数额较大,以及退职人员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固定收入等实际情况,依照《个人所得税法》有关工资、薪金所得计算征税的规定,对退职人员一次取得较高退职费收入的,可视为其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并以原每月工资、薪金收入总额为标准,划分为若干月份的工资、薪金收入后,计算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及税额。但按上述方法划分超过了6个月工资、薪金收入的,应按6个月平均划分计算。个人取得全部退职费收入的应纳税款,应由其原雇主在支付退职费时负责代扣并于次月7日内缴人国库。个人退职后6个月内又再次任职、受雇的,对个人已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退职费收入,不再与再次任职、受雇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补缴个人所得税。 8 e: `8 ?4 f* Y  c- }/ I; p
" e6 S* l, J! t! N2 A8 k
  (十三)对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的征税方法 $ Y6 D6 Q/ B+ q+ {
# Q0 u7 ^8 |8 I7 ^7 J* M
  1.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 X+ Z; n9 x3 H) C9 ~; }

2 Y+ g+ m9 Z9 l9 Y5 z: h9 S  g  2.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3倍数额部分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平均计算。方法为:以超过3倍数额部分的一次性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又再次任职、受雇的,已纳税的一次性补偿收入不再与再次任职、受雇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补缴个人所得税。 7 r5 ]7 ]+ y9 M1 A  I7 ~

* W. b1 m  n" _" ^& [: ?5 v$ J1 o3 y  3.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 c7 J) X% @4 x, W

8 i3 ^+ l% g9 J3 u  (十四)个人因购买和处置债权取得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方法 3 `  p* F5 O$ V1 _
+ C) g0 w* E+ v" D( t$ N! @
  1.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有关规定,个人通过招标、竞拍或其他方式购置债权以后,通过相关司法或行政程序主张债权而取得的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6 Q% C" ]1 S5 t. s* U+ P& o) ~
" T' P0 ^2 v( A2 w( [* f5 B  2.个人通过上述方式取得“打包”债权,只处置部分债权的,其应纳税所得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 i, E/ w6 {+ V9 H- J1 r

6 w( S4 K+ H3 G, Z6 r  (1)以每次处置部分债权的所得,作为一次财产转让所得征税。
5 E7 Q1 p1 {7 q9 D' ^  \+ G  o. V3 \: {- Q" [) W: L# ^5 D2 S% V
  (2)其应税收入按照个人取得的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的评估价值或市场价值的合计数确定。 * O  O7 _- O- B! f4 L
' ?; R0 O9 A3 u0 `
  (3)所处置债权成本费用(即财产原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 T& K8 ?7 T8 [

; x/ H  _" V" R5 k6 m  当次处置债权成本费用=个人购置“打包” 债权实际支出×当次处置债权账面价值(或拍卖机构公布价值)/“打包”债权账面价值(或拍卖机构公布价值)
- S8 |( S6 G% ^/ R: c8 n) b( o* s! w& J  w6 Y( O' ~
  (4)个人购买和处置债权过程中发生的拍卖招标手续费、诉讼费、审计评估费以及缴纳的税金等合理税费,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允许扣除。
2 @% U, @/ z8 D0 F! ^; _; _
" G( G: k: |% O2 F: e5 f" Z  (十五)办理补充养老保险退保和提供担保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方法 # J, w, s) V* s# Z8 J; u2 _3 M

0 Q+ L, F& y5 I  k1 _* z7 j4 o  1.关于单位为个人办理补充养老保险退保后个人所得税及企业所得税的处理问题。单位为职工个人购买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等,在办理投保手续时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因各种原因退保,个人未取得实际收入的,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应予以退回。
+ {* w; p1 K! N, b$ R& J% E, ~0 C8 S' W/ C2 v
  2.关于个人提供担保取得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个人为单位或他人提供担保获得报酬,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其他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由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代扣代缴。 $ W# Q! f' X6 `; ]. h$ K

( ]" X6 z" ?; }- p* u: V! l  (十六)个人兼职和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收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方法
) }: b0 M9 s; g! y0 L' }/ m* V, r. \. h% h, p6 `8 n
  个人兼职取得的收入应按照“劳务报酬所得 ”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在减除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后,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9 N! |% ~/ f& L+ j$ c( k3 i* F
0 L& \6 n# R# ?1 R, Y$ u. d
  (十七)企业为股东个人购买汽车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方法
/ l8 ]( d2 l8 k# L! p- ]
9 g( z2 {; l- H: v  企业为股东购买车辆并将车辆所有权办到股东个人名下,其实质为企业对股东进行了红利性质的实物分配,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7 e+ S8 N) ~8 o" j. B* W$ ]$ E) Z" W' W* K0 H! A8 r9 y& t3 V! x
  (十八)个人股票期权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方法
6 b5 S2 r$ N8 G% B3 l* L
2 b9 q$ S0 A8 \' w* j& q  1.股票期权所得。
. G3 Q" s$ r' C; p. I1 f" R' L# ~. y0 d* m; e7 N* d
  企业员工股票期权(以下简称股票期权)是指上市公司按照规定的程序授予本公司及其控股企业员工的一项权利,该权利允许被授权员工在未来时间内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 0 \2 M$ u! t: B& B9 w7 i% h
+ p  k* w0 H; P* }
  2.股票期权所得性质的确认及其具体征税规定。
; q/ K1 N5 \4 D7 t" V! U$ w% K
  (1)员工接受实施股票期权计划企业授予的股票期权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作为应税所得征税。
0 ~2 y: I( y; t7 c: F5 r% e4 M1 e9 p2 n( F4 Q
  (2)员工行权时,其从企业取得股票的实际购买价(施权价)低于购买日公平市场价(指该股票当日的收盘价,下同)的差额,是因员工在企业的表现和业绩情况而取得的与任职、受雇有关的所得,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 ~6 i  I$ G* |8 P! M, d6 {* _
0 t9 h; x" A2 r
  对因特殊情况,员工在行权日之前将股票期权转让的,以股票期权的转让净收入,作为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 Z# m0 g  q/ [/ l$ d& D! x+ N% x* V8 Z
  员工行权日所在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
+ q! g: z) @9 }/ [0 e# C" H7 A5 P4 {% B8 T
  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行权股票的每股市场价-员工取得该股票期权)×股票数量 # O7 Y7 T5 ^% o& ~

9 |1 Y* @( Q5 ^3 _0 r3 L  (3)员工将行权后的股票再转让时获得的高于购买日公平市场价的差额,是因个人在证券二级市场上转让股票等有价证券而获得的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适用的征免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 h# B! ~2 W8 O2 L5 e4 t6 J; }, ^2 d8 M$ ~0 `" w
  (4)员工因拥有股权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取得的所得,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 Q! L- y3 ~8 {' n1 y1 v

* D' P, t# `- k( H# q  3.工资、薪金所得境内外来源划分。
+ a: R  m$ }2 l* \3 L2 p: u) X, }' }+ R! ~3 Q1 q+ f7 U# a; O
  需对员工因参加企业股票期权计划而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确定境内或境外来源的,应按照该员工据以取得上述的工资、薪金所得的境内、外工作期间月份数比例计算划分。 4 j# z3 R4 d$ a% ?8 C' n, v; F
, u( T9 y& u" v1 [3 _+ |% m& E- ]/ D9 B
  4.应纳税款的计算
' v" }& P, X. Z( }
" s+ t+ f. g2 {" f2 ^  (1)认购股票所得(行权所得)的税款计算。员工因参加股票期权计划而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按本通知规定应按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的,对该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所得可区别于所在月份的其他工资、薪金所得,单独按下列公式计算当月应纳税款:
  _: D8 I7 L. m, O0 i3 J/ m  E
4 s1 U. W. t5 z3 K" L- T& W  应纳税额=(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规定月份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规定月份数 , z8 u. ]) A7 p7 ^  k' H& n
% q1 l9 D* X* D. _
  上款公式中的规定月份数,是指员工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所得的境内工作期间月份数,长于12个月的,按12个月计算;上款公式中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以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除以规定月份数后的商数,对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7 06:57 , Processed in 0.5718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