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82|回复: 0

[考试辅导] 2012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学心理学(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8 14: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第二单元 医学心理学基础[/B][B][/B]
[B]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述[/B]
  [B]一、心理学的概念[/B]
  [U]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U]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直到19世纪后半叶,在自然科学和实验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心理学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
  [B]二、心理现象的分类[/B]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U]心理现象分为心理活动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U]心理活动过程又包括[U]认知过程[/U](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体验和表情);意志过程(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控行为的心理活动)三部分。人格(又称个性)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U]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U]、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内容。
  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心理过程是从心理现象的组成来看,它有发生、变化的过程并具有共性规律。人格则从心理现象在个体的表现来分析,它较稳定地、经常地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特征,并具有差异性规律。对它们的分析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将它们结合起来考察。则为了掌握人的心理全貌。
  

  [B]三、心理实质的内容[/B]
  1.[U]心理是脑的功能[/U] 
  神经系统和脑是心理发生的器官,心理是在神经反射活动中实现的,脑在反射活动中起着复杂的整合作用。
  2.[U]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U] 
  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心理的主动性的最基本表现是反映的选择性。动物的选择性是由它的生物性决定其需要;人的选择性不只取决于生物性,还取决于人的社会需要。尽管社会需要使人的心理有了高度复杂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是可以主观任意的。归根到底,人的需要本身还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心理同时具有社会制约性。
  
[B]第二节 认知过程[/B]
  [B]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B]
  1.感觉 
  [U]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U]
  感觉现象有感受性、适宜刺激、感觉适应、感觉对比、相互作用、联觉等。
  2.知觉 
  [U]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U]。
  3.知觉的特征
  (1)选择性:人在纷繁众多的环境刺激作用下,只能对部分事物清晰感知,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
  (2)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3)理解性:人们以既往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赋予一定的意义。
  (4)恒常性: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变化时,知觉对象会保持相对不变。
  [B]二、记忆的概念[/B]
  1.学习:个体经验的获得而引起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学习(建立条件反射)的规律有强化、泛化、消退、恢复等特点。
  2.[U]记忆:是已有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及以后的再现(回忆或再认)的心理过程称为记忆。[/U]
  记忆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贯穿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之中,它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记忆不仅可使人积累经验,使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连成一个整体。
  [U]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U]
  识记是反复感知事物。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开始和前提。人们识记事物具有选择性,根据人在识记时有无明确目的性,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存储和得到巩固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后来经验的影响,保持的内容会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明显的变化。[U]艾宾豪斯的研究发现了遗忘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即在时间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U]
  

  这种变化趋势可得出如下结论:①遗忘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②[U]变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识记后1小时遗忘的数量最多(所以至少1天内要及时复习[/U];随后逐渐减慢,遗忘数量也随之减少;③以后虽然时间间隔很长,但所剩的记忆内容基本上不再有明显的减少而趋于平稳。
  [U]短时记忆的保持量是7+-2。[/U]
  再现包括再认和回忆,它们都是对长时记忆所储存的信息提取的过程。通常是能够回忆的内容都可以再认,而可以再认的内容不一定能够回忆。再认和回忆的正确程度一般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对原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另方面是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回忆或再认时的思维活动越积极,回忆或再认的效果越好。
          
  [B]三、思维的概念与特征[/B]
  1.概念 
  思维:是[U]人脑[/U]借助语言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U]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U]
  2.[U]思维的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U]。
  3.[U]思维的基本过程[/U]: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高级心理现象,思维的过程是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外界信息不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4.想象与创造想象的概念
  (1)[U]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U]
  (2)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通过思维揭示或建立许多形象之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而产生新的表象组合。
  【典型习题】思维属于心理活动的
  A.意志过程
  B.认知过程
  C.情感过程
  D.人格倾向
  E.人格特征
  [答疑编号500745020101]
  『正确答案』B
[B]第三节 情绪过程[/B]
  [B](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B]
  [B]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B]
  [B]情绪与情感的区别:[/B]
  1.[U]对需要的满足[/U]:情绪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2.[U]从进化上看[/U]:情绪代表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人与动物共有;情感是人才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U]从发生上看[/U]:情绪受情境影响大,不稳定;情感受情境影响小。较稳定。
  4.[U]从反应上看[/U]:情绪反应强烈,外部表现明显;情感反应较深沉,外部表现不明显。
  [B](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B]
  1.[B]情绪[/B]状态:可分为[U]心境、激情和应激[/U]三种状态。心境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迅猛暴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高级[B]情感[/B]:分为[U]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U]。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美感是根据—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B](三)情绪的作用[/B]
  [B]1.[/B][B]影响工作效率[/B]
  [B]2.[/B][B]影响心身健康[/B]
  [B]3.[/B][B]影响人际交往[/B]
  

[B]第四节 意志过程[/B]
  [B](一)意志的概念与特征[/B]
  1.意志的[B]概念[/B]:意志[U]是指一个人能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行动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U]
  2.意志[B]特征[/B]:意志的首要特征是具[B]有明确的目的性[/B],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的这种自觉的目的性表现在能发动符合于目的的行动和制止不合目的的行动。
  第二个特征是意志与[B]克服困难相联系[/B],这是意识活动的核心。有的行动虽然也有明确的目的,如果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就不属于意志行动。
  意志的第三个特征是[B]以随意活动为基础[/B]。随意运动是指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的运动,主要是由支配躯体骨骼肌的体神经控制韵躯干四肢的运动。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这就决定了人可以通过意志行动调控制行为、改变环境。
  [B](二)意志品质[/B]
  1.[B]自觉性[/B] 是指个体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与意志的自觉性[U]相反[/U]的是盲从和独断。
  2.[B]果断性[/B] 是指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断,并实现目的的品质。和意志的果断性品质[U]相反[/U]的是武断和优柔寡断。
  3.[B]坚韧性[/B] 是指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的目的前进的品质,与意志的坚韧性品质[U]相反[/U]的是动摇和执拗。
  4.[B]自制力[/B] 是指一种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语言的品质。和意志的自制力品质[U]相反[/U]的是任性。
          
  
[B]第五节 需要与动机[/B]
  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表现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
  可分为生物性需要、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等。
  [B](一)需要层次论[/B]
  [B]马斯洛[/B]提出人的主要需要依其发展顺序与层次高低分为五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才会进一步满足高层次需要。
  1.[B]生理[/B]的需要 空气、食物、水、性等。
  2.[B]安全[/B]的需要 回避危险和恐惧感。
  3.[B]归属和爱[/B]的需要 社交、归属、爱等。
  4.[B]尊重[/B]的需要 成就、权利、名誉、地位等。
  5.[B]自我实现[/B]的需要 理想、抱负的实现。
  [B](二)动机定义与分类[/B]
  1.动机的定义 动机[U]是为满足需要而产生并维持行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驱动力。[/U]动机有三个主要功能:始动功能、指引功能和激励功能。
  产生动机的条件 需要与诱因。
  2.动机的分类 与需要相对应,可以把动机分为[U]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U]
  [B](三)动机冲突的类型[/B]
  [U]驱动人的行动都是由动机结构中最强的主导动机所决定。[/U]但是,主导动机的确立常常不那么顺利。因为在其动机结构中同时有一些性质和强度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使人难以取舍。这就形成了动机冲突。其基本类型有:
  1.趋-趋冲突 又称“[B]双趋[/B]冲突”,是指在一个人的面前[B]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B],而引起同样程度的动机,但必须从中抉择其一时发生的心理冲突。常形容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U]例如:毕业找工作既向稳定又想自由(机关?个体生意?)。[/U]
  2.避-避冲突 又称“[B]双避[/B]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面临着两件不欢迎或令人讨厌的事物,产生同等的逃避动机,[B]要回避其一就必然遭遇另一件[/B]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前遇断崖,后有追兵”。便是一种严重的双避冲突情境。
  [U]例如:年轻人不想受父母控制(得自己买房),又不想做房奴(两难)。[/U]
  3.[B]趋-避[/B]冲突 这种动机冲突是指一个人[B]对同一目标采取矛盾的态度,既向往(喜欢),又拒绝(厌恶)[/B]时发生的心理冲突。由于人生中遭遇的许多目标,往往既有吸引力,又要求付出一定的代价,或接受目标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趋一避冲突是最常见的心理冲突。
  [U]例如:对婚姻的向往和婚后社会责任义务的惧怕。[/U]
  4.双重或多重趋一避冲突 是指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有优缺点的事物、或目标间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若不能获得解决。便会造成挫折、心理应激和心理障碍,长久未能解决的心理冲突对健康所造成的直接影响。
  【例题】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要是
  A.爱与被爱
  B.生理
  C.安全
  D.自我实现
  E.尊重
  [答疑编号500745020201]
  『正确答案』D
[B]第六节 人格[/B]
  [B](一)人格的定义[/B]
  人格[B]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B]。
  [U]人格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构成。[/U]
  在个性心理特征中,能力、气质与性格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B]能力[/B]是[U]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U]。可[B]分为一般能力[/B][U](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言语)[/U][B]和特殊能力[/B]([U]画家色彩识别、音乐家乐感、打字员手指敲击速度)[/U]等。
  [B](二)气质概念、类型与意义[/B]
  1.概念 气质是与人的生物学素质有关的,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2.分型 [B]巴甫洛夫[/B]关于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这一神经活动过程具有三种特性:[U]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U]强度是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承受强烈刺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均衡性指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两种神经过程的相对关系;灵活性指兴奋与抑制两种神经过程相互转化的速度。这三种神经活动特性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其不同的组合就形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巴甫洛夫从中找出四种最主要的类型,即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和抑制型。
  [B]古希腊希波克拉底[/B]的命名至今沿用分为:[U]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U]
  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四种气质类型有着对应关系,见表7-1。
  

  3.意义 气质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动力和方式,而不涉及其方向和内容。因此就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来说,[U]气质无好坏之分[/U]。任何气质都有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任何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在特定的条件下,选择气质特征合适的人员从事某项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这[B]对[/B][U]于职业选择和工作调配等具有一定的意义[/U]。
  不同的[U]气质类型对人的心身健康有不同的影响[/U]。情绪不稳定、易伤感、过分性急、冲动等特征不利于心理健康,有些可成为心身疾病的易感素质。
  [B](三)性格的概念与分型[/B]
  1.[B]概念[/B] 性格[U]是指人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固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部分[/U]。
  2.[B]特征[/B] 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意志特征。
  3.[B]分型[/B] 由于性格的复杂性。性格类型的划分迄今也没能达成共识,这里仅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分类。
  对立型模式的性格分类:这是根据性格特性向相反两个方向发展所确立的对立类型,也是建立在一种维度下划分的性格类型。如[U]内倾型和外倾型[/U]。外倾型的人性格开朗、活泼、热情、自信、善交往、勇于进取、适应力强;内倾型的人注重内心活动,好沉思,善内省。孤僻寡言,缺乏自信,反应缓慢、多愁善感,较难适应环境。但是没有纯粹的外倾型或内倾型的人,往往以其中占优势的倾向确定性格类型。再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例题】人格的核心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智力
  E.情绪
   [答疑编号500745020202]
『正确答案』C
  [B](四)人格形成的标志[/B]
  [B]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的完善。[/B]前者标志着形成了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心理内涵;后者标志着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认同。
  1.自我意识的确立 [U]自我意识也叫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归属感(角色认同)、形象感等。[/U]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常常借助于他人的眼睛为“镜子”,以别人的评价为间接依据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U]自我意识的真正确立是在青春期以后[/U]。
  2.社会化 [U]社会化指个体的观念及行为纳入到社会规范的过程[/U]。社会化的形式常常以各种禁忌和赞许的方式出现。社会要求其成员接受相应的文化、风俗和习惯;遵从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纪律和法律。当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了父母的养育、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经历了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奖惩,社会文化就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的观念和行为之中,其人格也就必然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了。
[B]第七节 行为[/B]
  [B](一)行为的定义[/B]
  行为[U]是人类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作出的反应。[/U]
  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
  1.[B]本能行为[/B] 人生下来就具有[U]生物遗传性的无条件反射行为[/U]称本能行为。它构成了其后一切行为发生的基础。(吸吮、防御、性反射)
  2.[B]社会行为[/B] 是人后天在社会环境中由社会刺激引起的行为,或者一个人的行为的结果引起另外一个人或人群的行为。不同社会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文化。个人行为一般都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
  [B](二)A型、C型行为与疾病[/B]
  1.[B]A[/B][B]型[/B]行为与心血管疾病 A型行为由弗雷德曼(1965提)和罗森曼提出,
  [U]特征为:竞争性强、时间紧迫感、办事急躁、具有敌意等[/U]。经研究认为[U]A型行为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关。[/U]
  2.[B]B[/B][B]型[/B]行为类型是[U]A型行为类型相反[/U]的一种人格特征,是减少冠心病发生的抗应激人格。
  3.[B]C[/B][B]型[/B]行为与肿瘤 C型行为的特征为:[U]过度的性格克制、过分合作、谨慎,过度社会化、情绪表达障碍(压抑愤怒、焦虑、抑郁)。研究认为C型行为可使体内的免疫功能抑制,导致肿瘤发生。[/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4-19 22:13 , Processed in 0.19230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