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5|回复: 0

[考试辅导] 201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血的概念及其证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9 09: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血的概念
  血是运行于脉管中的红色液体,是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通过气之推动,循着经脉运行全身,以维持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
  (二)血的生成
  血液的主要来源,是由脾胃所摄取的水谷精激,化为营气,经过肺的作用,贯注心脉而成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此外,肾取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能生髓,髓可生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三)血的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就是此意。因此,若血不足,便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虚的病理变化,出现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四肢麻木等症状。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充足,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若血虚,则神无所养,常会出现惊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病症。
  血和气的关系非常密切。血的生成和运行,有赖于气的化生和推动,故称“气能生血”,“气为血帅”;而气的生成和作用,亦有赖于血的滋养,且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运行,故又称“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这些都是说明气血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病理上,也常互相影响。《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如气滞可导致血瘀,气虚可引起血虚,反之亦然。
  (四)血病证治
  血的病证一般分为血虚、血瘀和出血。
  1.血虚
  血虚证是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证候。
  【主证】面色苍白,唇甲色淡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乏力、手足发麻,舌淡,脉细无力等。
  【治法】补血,亦可与补气、补肾法同用。
  【常用方药】四物汤、人参养荣汤;药用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丹参等。
  2.血瘀
  血瘀证是指体内血流不畅,经脉受阻,血液瘀滞所引起的证候。
  【主证】局部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或有肿块,或见出血;全身性血瘀证,一般多在久病或重病时出现,可见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
  【治法】活血化瘀。
  【常用方药】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药用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坤草、乳香、没药等。
  3.出血
  出血证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的证候。
  【主证】由于出血原因不同,脉证也不同。
  (1)火热迫血妄行者:血色鲜红、面赤、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炫滑数。
  (2)气虚失于统摄者:血色淡而难止,神疲乏力,心慌、气短、舌淡、脉细软。
  (3)阴虚火旺伤络者:出血量不多,血色鲜红或淡红,颧红、心烦、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止血
  【常用方药】血热者用犀角地黄汤、十灰散;气虚者用归脾汤;阴虚者用茜根散、生地黄饮子等;常用药有大蓟、小蓟、地榆、仙鹤草、侧伯炭、白芨、三七、血余炭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4-25 20:18 , Processed in 0.2696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