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7|回复: 0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气血失常中医病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0 13: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气血失常是指气和血亏损不足、生理功能异常及气与血关系失调等病理变化。
  1.气的失常主要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1)气虚:气虚是指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气虚的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及脏腑功能失调致气的生成不足。
  气虚的病变表现为推动无力、固摄失职、气化不足等异常改变,如精神疲乏、少气懒言、自汗出、易于感冒等。气虚病变进一步发展,还可导致精、血、津液的多种病变。
  (2)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方面的病理状态。
  气滞:是指气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变化。多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实邪阻滞,影响到气的正常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不通,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功能障碍。在临床上以肺气壅滞、脾胃气滞、肝郁气滞为多见。由于气机郁滞不畅是气滞的病机特点,故气滞局部以闷、胀、痛等症为常见表现。
  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气逆于上的病理状态。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或饮食不当,或外邪侵犯,或痰浊壅滞等原因,使脏腑之气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所致。气逆病变以肺、胃、肝等脏腑为多见。如肺气上逆,可见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甚则血随气逆而见咯血、吐血等。
  气陷:气陷是以气虚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致,与脾气虚的关系最为密切。脾主升,脾气虚弱,升举无力,易导致气陷,故又称“中气下陷”。主要表现为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并可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等症。
  气闭:气闭是指气的出入受阻,脏腑经络气机闭塞不通的一种病理状态。多因情志抑郁,或外邪、痰浊等阻滞气机出入所致。气闭病变大多病情较急,常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四肢欠温、呼吸困难、面唇青紫等。
  气脱:气脱是指气不内守而外脱散失,导致机体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因久病、重病,正气极度虚损,以致气不内守而散失,或因大汗、大出血、频繁吐泻等,致使气随津泄或气随血脱所致。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汗出不止、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
  2.血的失常主要包括血虚、血瘀、血热、出血等方面的病理变化。
  血虚: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其形成的原因:一是失血过多,血液未能及时生成补充;二是化源不足,血液生成减少;三是久病或劳神过度等因素,致阴血耗损;四是瘀血阻滞,新血不生。临床表现以眩晕、面色无华、唇、舌、爪甲淡白无华等为主要特征。
  血瘀: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多因气滞而使血行受阻;或因气虚而使血行迟缓;或因痰阻于脉络,阻碍血行;或因寒邪入血,血为寒凝;或因邪热煎熬,血液粘稠等,均可形成血瘀,甚则血液瘀结而成瘀血。血液瘀滞于脏腑、经络等某一局部时,则使局部经脉不通,表现为疼痛,多为刺痛而有定处,甚则形成肿块,称为癥积。同时伴见皮肤、面、唇、舌青紫色暗等表现。一般认为,血瘀与瘀血的概念不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瘀滞不畅的病理,而瘀血则是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但二者密切相关,血液瘀滞可形成瘀血,瘀血内阻又可致血行不畅。
  血热:血热是指血分有热,血流加速的病理状态。多因外感热邪,或寒邪入里化热,或情志郁结化火,伤及血分所致。血分有热,血液运行加速,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热邪既可扰乱心神,又可煎熬阴血津液,故血热的病理变化,以既有热象,又有动血、扰神及伤阴为特点。临床表现为发热、面赤舌红、心烦、脉数,甚则出血、神昏等症。
  出血:出血是指血液溢于脉外的病理状态。形成原因多由火气上逆,或热邪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固摄,或外伤损伤脉络所致。出血主要有吐血、咳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以及鼻衄、齿衄、肌衄等。由于出血的原因、部位不同,出血的具体表现及病理亦各不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4-19 00:19 , Processed in 0.23545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