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3|回复: 0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的四诊望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0 13: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在局部。从诊察疾病反映在各方面的客观症状、体征,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在临床诊察搜集疾病反映的情况时,各有其独特作用,只有认真细致地运用四诊的方法客观地搜集,才能详细地占有材料;四诊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必须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判断。如果只强调一种诊法的重要而忽视其它,则搜集的材料不够全面,会影响对疾病的正确判断。
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已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宏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二)望气色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光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注于面,面部气血充盛,且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故望气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1.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2.面色红:为热证。血液充盈皮肤脉络则显红色。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红色。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若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
3.面色白:为虚寒证或失血。血脉空虚,则面色多白。寒则凝,寒凝经脉,气血不荣或失则脉空虚。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
4.面色黄:多为脾虚而水湿不化,或皮肤缺少气血之充养。若面目鲜黄为阳黄,多属湿热;面目暗黄为阴黄,多属寒湿;面色淡黄、枯槁无泽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营血不足;面色黄胖多为气血虚而内有湿。
5.面色黑:多属寒证;虚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虚。阳虚则寒,水湿不化,气血凝滞,故多见于肾虚及血瘀证。
6.面色青:多为寒证、痛证和肝病。为气血不通,脉络阻滞所致。
(三)望形态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的外形也衰弱。
1.体形结实,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表示体格强壮,正气充盛;形体瘦弱,肌肉瘦削,皮肤枯燥,表示衰弱,正气不足。
2.形体肥胖,气短无力,多为脾虚有痰湿。
3.形体消瘦,多为阴虚有火。
4.手足屈伸困难或肿胀,多为风寒湿痹。
5.抽搐、痉挛、多是肝风。
6.足膝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为痿证。
7.一侧手足举动不遂,多为中风偏瘫。
(四)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根据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看,需与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加以考虑。
1.舌质: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
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充足。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
(1)舌色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②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③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④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3)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①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②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③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2.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1)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①白苔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②黄苔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③灰黑苔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
(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3)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正常舌苔不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
腐苔: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
3.舌诊的注意事项(1)病人将舌自然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要呈扁平形,使舌体放松,不要卷缩,也不要过分用力,以免引起颜色的改变。
望舌时尽量迅速敏捷地看清舌质、舌体、舌苔、避免病人伸舌过久,必要时可稍休息后再重复观察。
(2)病人面对光线,使光线直射入口,光线要充足,否则舌质及舌苔的颜色不易分辨。
(3)注意饮食对舌诊的影响:如食后因食物的摩擦使舌苔变薄;饮后使舌苔变润;食温热或刺激性食物后,舌质变红或绛。所以一般不宜在病人进饮食或漱口后立即进行舌诊。
(4)注意染苔:如饮用牛奶后苔呈白色;吃乌梅、杨梅、咖啡、陈皮梅、橄榄等可将舌苔染为黑色或褐色;吃蚕豆、橘子、柿子及黄连、核黄素等,使舌苔染成黄色。这些暂时的外物沾染,不可误认为病理的舌苔。
舌为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外表被有特殊的粘膜,尤其舌背粘膜是组成舌苔的主要部分。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粘膜上皮薄而透明,故能十分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变化、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近年来运用现代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舌诊的日益增多,简介如下:(1)正常舌象:淡红色舌质:由于粘膜下层及肌层中血管及血运十分丰富,使舌肌呈红色,透过一层白色明带有角化的粘膜面,而形成正常的淡红色舌质。
薄白苔:由舌的丝状乳头末端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等形成。
(2)舌象的变化:①舌质的变化与血液循环、体液状况、及机体生理失调、组织细胞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如全身机体代偿机能失调或机能不足时,就可能出现气虚的舌象;机体消耗过甚,影响到某些重要物质缺乏时,就出现阴虚的舌象。
淡白舌多与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减少,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贫血,或蛋白质缺乏,尤其是白蛋白缺乏者,亦可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内分泌机能不全,如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与毛细管扩张,血液量增加,血液浓缩等因素有关,多见于发热,尤其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脱水,维生素缺乏,外科手术后,水液平衡失调及昏迷等病人;青紫舌可能与静脉瘀血,或缺氧而致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多见于肝脏病、心脏病及癌肿患者。
舌体胖嫩,主要由于血浆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且可因水肿、舌体增大或肌张力降低、松弛而在舌边出现齿痕;裂纹为舌乳头融合及分离而造成的裂隙,可能与舌粘膜萎缩有关;芒刺系由丝状乳头向蕈状乳头转化,同时由于粘膜固有层中血管充血扩张,致蕈状乳头肿胀,充血而成。
舌质干燥,是由于唾液分泌减少或伴有唾液含水量降低所致。脱水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减少,故舌面干燥,所以舌面干燥是临床失水的最好指标,是任何原因引起失水的最早表现。
②舌苔的变化与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增剧,细菌的作用,口腔中存在水分多少,以及全身营养状况,脏器疾病等有关:白苔多为氧气交换减少,或贫血,携氧降低,导致组织缺氧,引起舌粘膜代谢障碍和代谢产物增多而形成;黄苔是由于感染等致炎因子和代谢产物的刺激,使丝状乳头增生,粘膜表层弥漫的角化不全和角化过度,加上角质碎片和产黄色微生物的作用,以及舌的局部炎性渗出物等而形成,故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发热及一些恶性肿瘤;黑苔的形成是因丝状乳头增生更剧,出现棕色角化细胞及黑色霉菌滋生,或腐败细菌作用于舌粘膜上之坏死物质,或与含铁微生物结合形成硫化铁而致黑色,故认为慢性感染,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和由于恶性疾病引起口腔健康情况恶化,是造成黑苔的原因,也可见于吸烟过量,口腔卫生差者。
舌苔变厚,变腻,多由于病后食欲减退或进软食、流质、舌的机械摩擦作用减少,或因发热脱水、唾液分泌减少,清洗作用降低,影响舌的自洁作用降低,使丝状乳头延长,加上角质碎片、渗出物等堆积所致。
综合目前有关研究资料,舌象变化与下列几点有关:①与营养缺乏有关:慢性胃病或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消化吸收不良,在临床上可见到黄色或灰色的舌苔。体内消耗过多及代谢紊乱,也可见到舌苔的显著变化,如各种发热病人开始多薄白苔,中期多干黄苔,糖尿病人可见到干红苔等。
②与循环系统及血液的质和量有关:高度贫血者,舌质淡白,舌乳头萎缩,失水、酸中毒、血液浓缩、缺氧者,舌质均呈鲜红或紫色;血小板减少,舌上可出现紫斑;恶性贫血出现光滑舌。
③与细菌病毒感染及机体抵抗力有关:流行病初起多白腻苔,病势较重或严重时出现红绛舌;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以光剥舌较多,链球菌、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则多见黄苔。说明舌象的变化不仅与细菌种类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机体的抵抗力有及反应性有关。一般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多在人体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发生,正气不足,故舌见光剥,而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的败血症,以实热证居多,故多表现为黄苔。
④与唾液有关:高热的病人如中毒性肺炎和急性肠炎失水患者,均有舌面干燥,口腔内失润现象。这是因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物减少所致。又如阴虚患者,常有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代之以粘液性分泌,唾液的质量发生改变而见舌面干燥。
⑤与内分泌有关:内分泌失调者,舌象有异常反应,如肾上腺机能不全者,舌面上可能有褐色隆起或陷下的色素斑(3)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①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如并发败血症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甚至可能增剧。
②舌象的变化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绿脓杆菌性败血症,多见舌光剥无苔,而链球菌、葡萄球菌性败血症,则多黄苔;重症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的肺、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常见舌质红绛,舌体瘦小,舌干而有裂纹等阴虚舌象,有的舌苔光剥舌边尖有红刺,后期则舌面光滑如镜、重症肝炎患者,舌质多红绛,干枯少津,病情恶化时更明显,舌苔多厚腻或燥,色黄或黑,有时也可见光剥无苔;肿瘤患者晚期出现红而光亮的舌象。
五)望少儿指纹指纹是指浮露于食指桡侧可见的脉络(即食指掌侧的浅静脉),是由手太阴肺脉分支而来,所以望小儿指纹与诊寸口脉具有近似的临床意义,适用于三岁以下的幼儿。望指纹,主要是观察其色泽与形态的变化。
(1)三关:小儿指纹分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命关(2)望指纹的方法:医生用左手把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地从命关向气关、风关推数次,使指纹明显,便于观察。
(3)望三关辩别疾病轻重:指纹仅见于风关,表示邪浅病轻易治;至气关则病势较重,病邪较深;如由风关、气关透至命关,即指纹伸延到指端,所谓透关射甲,则病深而危重。
(4)望指纹的色与形:正常的指纹,黄红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颜色的变化:纹色鲜红多属外感风寒表证;紫红色为热证;色青主惊、主风、主痛;色淡为虚证。
形态的变化:纹色深浓粗大,为邪盛病重、指纹极细、色淡、多为正虚;纹浮为病在表;纹沉为病在里。
一般认为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主要与静脉压有关。在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大多数向命关伸延,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静脉压越高,指纹的充盈度就越大,也就是越向指尖方向伸展。指纹的色泽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的缺氧程度,缺氧越甚,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越多,指纹就更显青紫。故在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色或紫色的指纹,贫血的患儿,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减少、指纹色也变淡。
(六)望排出物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涕、泪、汗、脓液、二便、经带等。观察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的变化,为辨证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然而往往大部分内容物由患者观察叙述,成为问诊的内容,一般而言,排出物色淡,清稀者,多为寒证,色深粘稠者多属热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3-29 03:11 , Processed in 0.1484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