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2|回复: 0

[考试动态] 中国艺术精神的水墨诠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1 10: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G. p! `, B7 F) ^2 Q: F  郭线庐,男,1957年出生,陕西潼关人。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专业,获学士学位。1983年考取西安美术学院装潢专业研究生,1986年毕业,获艺术学硕士学位。1991年-1993年英国奥斯特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访问学者。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广告协会理事,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第六届常委,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设计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副院长,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包装技术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设计年鉴》副主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3 @6 N) Y$ Y- K. J: M
  宣传画《信息,开发人类智力的契机》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牌奖,宣传画《耗干用尽》获第七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宣传画《开启新世纪网络之门》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牌奖,宣传画《我不是商品》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设计作品多次参选国内外重要设计展览,在《美术观察》、《艺术与设计》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设计作品。主持多项文化部和教育部科研课题。% j7 V! j/ Q9 Y& S9 {0 m8 l
  设计《西安城墙》特种邮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邮品、首日封,《上海世博会500天》纪念邮票,《全国政协60年纪念》特种邮票,《阿塞拜疆2012国家生肖龙》邮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七十周年》特种邮票等。2 d2 c6 T- j4 J2 F
  % Q5 T2 D, m8 B* T# _' O' ]9 V
  启于童蒙贯穿始终% B/ n; l4 Z4 ?7 b/ k
  7 Q0 s# _+ J7 j4 o
  作家周涛在他的《我醉欲眠》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水墨和宣纸兴许是人生的一种归宿。中国文化的魅力犹如乡愁,最终使各行各业的各种浪子回头,宣纸就是文化血脉中的故土,那个柔润,那个亲和,不经意间就把你扯回来了。”这既是他对文化和传统的精辟理解,远离了文化虚无主义而回到了个人的真实感悟的体现,更是对中国传统书画魅力所在的阐发。
0 Q  n8 _8 e" t6 ?. t  著名设计艺术家、画家、西安美院副院长郭线庐对传统中国水墨画的钟爱与实践,则是对以上一段话在行动上的真实诠释。
4 F" d( r$ O7 U) ~( e. u  以设计著名并影响全国的郭线庐,对于传统书画的践行,可以说是启于童蒙,贯穿始终。. t  [! }1 p$ K5 O
  郭线庐四岁的时候,就在父母的督促、引导下研习唐楷。“器慎于初染,染于青则青,染于蓝则蓝。”一颗童心在气势磅礴的“颜体”和骨力雄强的“柳体”的熏染下,留下了对传统书画美的最初印象和认知,在“颜筋柳骨”之间成长着自己的心线,铸造着坚毅刚强的自我人格,完善着对传统书画艺术构架、布白理念的认知。宗白华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中说:“中国书法,是节奏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书法的意义在于实用功能之外传达出的艺术之美,让我们从抽象的文字符号中生出对自然与世间万物的诸多联想,即古人所谓“书之为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这遐思不断的艺术联想,便成为了郭线庐的艺术起步之始。6 }+ x! d" U; V6 w5 p, {3 |& a, S
  在此后的日子,及至考上西安美术学院之前,郭线庐就涉足传统的水墨绘画艺术,曾先后在叶访樵、林金秀、王金岭先生处学习国画的理论和创作。
+ ?% y. U$ N- w- V$ m: ]  王金岭先生无疑是当代长安画界既能承古、又能出新的水墨大家,林金秀则是著名画家蔡鹤州的夫人,雅善笔墨、造诣不凡,在写意画创作和工笔画创作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叶访樵先生的创作,用笔不但饱富水墨韵味,更能兼收“岭南画派“的施粉画法,水粉机融,笔默成趣。
4 g7 V- V/ v" [. i* u1 j2 }  孔子教人以学,以为:“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以此而论,郭线庐在他的艺术童蒙时期,便站在了一个卓越不凡的起点上,为他以后的水墨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G+ g' V* u  
+ f, ~: Y( H: f  优于专业长于绘事& G% e& C3 V. m" |5 w* v  `% ~) R
  ( E  R+ n; Q  t$ ^) w1 e& ~8 w' l
  考取西安美院的郭线庐,虽然因为那一年西安美院不招收国画专业的学生,而选读了当时工艺系的装潢专业,但这并没有隔断他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与研习,而是在学习好专业的同时,更深一步的锤炼笔墨,除了主要向刘保申先生学习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之外,并先后问道于王西京、张之光等先生。这之中,王西京对传统绘画线条的重视、张之光先生对传统绘画笔墨的珍爱以及刘保申先生在牡丹的绘画上的独到造诣,都和他前期在绘画方面的学习前后呼应、相互生发。如果说王西京对线条的重视暗合了他早年对书法的研练,张之光对笔墨的珍视呼应了叶访樵、王金岭以及林金秀对他在笔墨上的谆谆教导,刘保申在牡丹绘画上的高超造诣则启发了他对自己以后绘画题材的选择。1 T9 Q6 g5 |- o1 \* F6 [5 D) C. d4 }
  在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变化后,郭线庐的观念有了变化,他想在自己的设计专业方面深入发展。所以1980年前后他便暂停了对中国画的学习。这一停,使中国设计艺术界产生了一代大家,郭线庐的艺术设计,先后获得了全国大展的多种奖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许各个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正如郭线庐所说:“中国书法的分间布白以及中国绘画的水墨生发,对他的设计不无启迪,正因为有了早年对书法和绘画的学习,在设计的过程中自己总会别有一番情思,设计出的作品也就别有一番情调。”但时隔多年以后,当郭线庐重拾画笔,以水墨的形式在宣纸上泼洒自己的内心感悟时,他所独有的设计理念,又对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对此,郭线庐如此阐释:“我发现通过把设计上的很多养分用到中国画上来,也就是把一些设计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追求某一特定的效果时,很有效果。但是不管怎样刻意、调整,我的宗旨是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1 ~6 d( B0 ~! P6 J0 C, P% U
  其实,郭线庐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绘画水墨韵味的思考,他说:“我对中国画的理解,是通过长时间的熏陶,不断熟悉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我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理解。笔墨是一种形式,虽然不能说以形式为形式,但终归是中国画的支架。我还是觉得现在有些人对中国水墨画的内涵的认识、理解,不能片面的追求一些客观、外部的因素。现在有的中国画的发展在脉络上不是那么准确,比方说画的像照片,表现用的不是水墨,而是西方的素描。我现在一直在思考的是我要用水墨这种最纯真的语言,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而不加任何外部修饰。现在很多人物画,包括花鸟画,实际上是在通过素描的关系来表达,当然,我不是说西化不好,包括运用光的原理,透视,疏密、色调的控制都是可取的,但是离开笔墨,只是在画素描,我觉得在发展中国文化内涵这一层面上,还是值得商榷的。这条路个别人去走,作为一个艺术风格,当然没问题。但是不能成为一大片,如果一大片都是这,我觉得可能在理解上有问题了。所以呢我就想在这方面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j& @3 D: ]  k! d3 S0 ]7 y
  因为有着这样深入的思考,也就有了郭线庐当下绘画艺术的践行,重视水墨、直抒心灵的艺术践行。# v0 B' K0 e, x4 _. ]* Z0 n9 q
  9 I' i/ A, j- E
  直探心灵技进乎道- {4 u/ t# F4 D3 j  M
  . w) n9 z3 h# E" b! B& P
  郭线庐从西安美院的学生、到美院教师、系副主任、主任一直到美院副院长,虽然从事的专业不同,分管的领域在各个时期也不一样,但郭线庐对传统水墨画的热爱、思考与研习却是一以贯之的。+ h; K% M7 ?' j8 Z3 t" b& }
  随着工作岗位和环境的改变,郭线庐拥有了一些专业之外、教学之后相对宽松的可用支配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他说自己没有什么其他爱好,不抽烟,也很少喝酒,打打羽毛球健身之外,唯一的爱好就是画画。
8 i2 E3 \" U9 a/ h( C' Q, v) s3 h  当代中国绘画,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古今转型,从农耕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二是中西异同,或借鉴、或照搬,或融合。浅学者误以为中国绘画由传统转向现代,只能移植西方的现代模式。有识者则看到中国绘画从书法筑基到水墨延伸,自有其独特的审美语境和积淀深厚的美学导向,所以,中国绘画的艺术精神,在尚主观非具象等方面与西方现代艺术不乏接近之处。郭线庐的思考显然接近于后者,他从书法入手专业于设计而畅神与绘画,由于洞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书写”和“写意”等要义,所以在绘画的认识上便突破了单一写实主义的局限,表现在创作上也就不为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的种种形态所牢笼,而是在传统艺术苑地里自由挥洒,风日洒然。
4 ~6 I% d: Q  z# ?7 l7 z  郭线庐对传统水墨画的挚爱,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数十年艺术积累、修习锤炼的过程中,他从善如流、博观约取,不可避免地吸收了现代工艺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艺术精华。
7 U) m' X7 b) S4 D  同为西安美院一员的应一平,对郭线庐绘画作品所传递出的精神内涵,做了如下解读:
0 n4 Q+ E: S4 i, g9 D& Y1 f. y  “首先,格趣高致、法度自然。格趣,为中国画的价值核心,要求作者正身心、冶情操;法度,是格趣的依托,要求作者法自然、去雕饰。‘格趣’支撑着作品的灵魂,是人格的气质外化、认识的自然流露;‘法度’是衡鉴造形的主观标尺、图像立意的品味体现。凡优秀画家的作品格趣,一方面从构思选题是否能传递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能否将‘情蕴其中、发而为文’的笔墨修养,行云流水般流露在作品中。
; }. D' z) a4 b0 H1 ?  其次,形式自由、内涵丰富。中国画多以直观形象展现作品的内容主旨,再通过图像结构、设色铺陈确立画面的造型风格。在郭线庐水墨表现过程中,构图和笔法往往显示出与作者个性之间的游离性,也流露选择具象和抽象造型的不确定关系。虽然有的画作意象并不纯粹,但他能脱离人们熟识对形体表象的恒常感受,以特立独行的风格样式找到‘和而不同’的支点。以‘我思故我在,吾手写吾心’的状态,主动拓展作品的形式意味,同时寄寓造型美学内涵的深度与广度。
: l. U$ J0 [4 H& y  郭线庐将由阅历开启的大智大慧,通过对牡丹、莲花进行时空对接和意境转换,通过水和墨的交汇和冲融、浓和淡的重叠和渗透、枯和润的反差和变幻,墨气氤氲,令人眼前一亮。”
: D0 e4 |# K, e  纵观郭线庐的水墨作品,“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来自那精神内涵的表达,动人之处则在于他对线条的锤炼和对水墨的坚守,以浓浓的中国元素,彰显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所在。郭线庐佳善牡丹、荷花、芭蕉、石榴等,而这些绘画题材更富于表现中国水墨的表现,题材的选择体现了郭线庐在选材方面的睿智,而水墨技法的运用则体现了对传统绘画技法的谙熟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于是不施脂粉,便悠裕从容的在纸上再现了牡丹的雍容华贵之姿、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芭蕉的阴晴雨露之态和石榴世世多子的祥瑞。$ p& B5 }8 E3 e0 F
  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之说,宗白华先生由此而详述,说:“中国人这只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郭线庐以一管柔毫,在水与墨的世界里自由挥洒,既挥洒着“墨分五彩”的绚丽之美,也挥洒着自己内心世界里的纯净之美,描物象而集众美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以纯纯传统水墨的形式,诠释着浓郁的中国艺术精神。
9 @& j3 U0 Y  h: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4-20 03:29 , Processed in 0.3443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