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8-25 21:35:38

热点模拟:公共产品涨价,别高估民众承受力

  【背景链接】
  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叶泽近日表示,单项公共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调整,以居民现有承受力,应该“不在乎”。“该涨的就是要涨,但不说清楚,就会引起社会非议。”叶泽建议,价格调整后应按成本核算,政府可以现金形式补贴困难户,把暗补变成明补。
  【具体分析】
  价格改革,特别是公共产品的价格变动,牵动着百姓的敏感神经,尤其在物价普涨的当下,任何公共产品的价格调整,都与群众生活水平密切相关,自然也会引来普遍性关注。在这种时刻,专家本当站在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立场,客观地解释政策变动的前因后果,以及其可能会对民生产生的影响,进而纾缓民众的担忧之情。但时下却有很多专家,根本不考虑民众的心理感受,武断地作出“居民对价格调整不在乎”的推论,这其实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专家们在作出这种推论时,完全把自己作为既得利益阶层的代表,遮蔽了公共产品涨价应有的民生情怀。某项公共产品涨价,对一个大学副校长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但鉴于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那些低收入者对价格变动怎么会“不在乎”呢?而且还须看到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的传导效应和累积效应。比如说水、电、油、气的价格变动,必然会影响到下游终端消费产品的价格变化,这也意味着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调整,很可能会带来物价的普涨;更何况某个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变化,居民或许会“不在乎”,但倘若水、电、油、气等都面临着价格上涨的压力时,连中等收入家庭都会受不了,更何况低收入者。因而,不能孤立地从单个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变化出发,主观地认为居民会“不在乎”。
  专家们为何会屡屡高估居民的承受力?是他们真的不了解居民的承受力吗?恐怕未必。很大程度上是专家们有意为价格调整辩护,而在这背后凸显出价格改革成本由谁承担的问题。专家一再强调要提高民众的承受力,言下之意就是要民众相应地承担起改革的成本,这其实是在为那些垄断既得利益阶层“代言”。
  当然,不否认我国资源价格调整不可避免,但资源价格改革所引起的价格上调,又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百姓特别是低收入者的实际生活水平,因此,要求我们在进行资源价格改革时,必须充分考虑百姓承受能力,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民众会“不在乎”。专家的某些观点大可以一笑了之,但在制订公共政策时,千万不要迷信专家、听信专家,高估民众承受力,否则就会患上“一涨了之”的单向思维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热点模拟:公共产品涨价,别高估民众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