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3-4-6 14:17:18

2013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声环境14

EI报告书编制要求
1熟悉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导则内容)
⑴区域环境概况。简述开发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等主要特征,说明区域内重要自然资源及开采状况、环境敏感区和各类保护区及保护现状、历史文化遗产及保护现状。
⑵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基本内容:①空气环境质量现状,SO2和NOx等污染物排放和控制现状。②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包括河口、近海水域)、废水处理基础设施、水量供需平衡状况、生活和工业用水现状、地下水开采现状等。③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情况,各类土地面积及土壤环境质量现状。④区域声环境现状、受超标噪声影响的人口比例以及超标噪声区的分布情况。⑤固休废物的产生量,废物处理处置以及回收和综合利用现状。⑥环境敏感区分布和保护现状。
⑶区域社会经济。概述开发区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近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远期发展目标。
⑷EP目标与主要环境问题。概述区域EP规划和主要EP目标和指标,分析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以表格形式列出可能对区域发展目标、开发区规划目标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
2熟悉规划方案分析的内容和要求
⑴基本要求:将开发区规划方案放在区域发展的层次上进行合理性分析,突出开发区总体发展目标、布局和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⑵开发区总体布局及区内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分析。⑶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⑷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①生态适宜度评价采用三级指标体系,选择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影响最大的一组因素作为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指标。②根据不同指标对同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作用大小,进行指标加权。③进行单项指标(三级指标)分级评分,单项指标评分可分为4级:很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④在各单项指标评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综合评价。⑸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分析。⑹减缓措施:根据综合论证的结果,提出减缓EI的调整方案和污染控制措施与对策。
3熟悉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⑴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①总量控制指标因子:烟尘、粉尘、SO2。②对开发区进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③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④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⑤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按五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⑵水环境容量与废水排放总量控制:①总量控制指标因子: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TN(水温T条件下的非离子氨)、TP(水温T条件下的总磷)等因子以及受纳水体最为敏感的特征因子。②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③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对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④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虽然已实现达标排放,但水体已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指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⑤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基于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上述二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⑶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①分析固废类型和发生量及其减量、资源、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及方案。⑵分类确定开发区可能产生的固废总量。③开发区的固废处理处置应纳入所在区域的固体废物总量控制计划之中,对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要符合区域所制定的资源回收、固废利用的目标与指标要求。④按固体废物分类处置的原则,测算需采取不同处置方式的最终处置总量,并确定可供利用的不同处置设施及能力。
4熟悉生态EP与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1)生态现状调查: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过程、生态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的情况,包括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生态退化状况(包括植被破坏、土壤污染与土地退化等)。2)生态影响分析的内容与重点:⑴分析评价开发区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功能及生态景观影响。①分析由于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导致的对自然植被、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栖息地、自然保护区、水域生态与湿地、开阔地、园林绿化等的影响。②分析由于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及其他资源开发利用变化而导致的对自然生态与景观的影响。③分析评价区域内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污染源空间结构等变化对自然生态与景观的影响。⑵生态影响分析的重点应着重阐明区域开发造成的包括对生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影响性质与程度、生态功能补偿的可能性与预期的可恢复程度、对保护目标的影响程度及保护的可行途径等。3)对策与措施:对于预计的可能产生的显著不利影响,要求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等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EP措施的基本框架。
5熟悉开发区规划综合论证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环境容量和EIA结果,结合地区的环境状况,从开发区的选址、发展规模、产业结构、行业构成、布局、功能区划、开发速度和强度以及EP基础设施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等方面对开发区规划的环境可行性进行综合论证:开发区的⑴总体发展目标的合理性;⑵总体布局的合理性;⑶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和EP目标的可达性;⑷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6熟悉确定EP对策及EI减缓措施的原则要求
1)主要EP对策包括对开发区规划目标、规划布局、总体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以及EP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整方案。⑴当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较低,或区域环境敏感性较高时,应考虑选址的大规模、大范围调整。⑵当选址邻近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地、重要和敏感的居住地,或周围环境中有重大污染源并对区域选址产生不利影响以及某类环境指标严重超标且难以短时期改善时,要建议提出调整;开发区边界应与外部较敏感地域保持一定的空间防护距离。⑶开发区内各功能区除满足相互间的影响最小,并留有充足的空间防护距离外,还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各产业间的合理连接,以及适应建立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布局条件来考虑开发区布局的调整。⑷规模调整包括经济规模和土地开发规模的调整,在拟定规模的调整建议时应考虑开发区的最终规模和阶段性发展目标。⑸当开发区发展目标受外部EI时(如受区外重大污染源影响较大),在不能进行选址调整时,要提出对区外环境污染控制进行调整的计划方案,并建议将此计划纳入到开发区总体规划之中。
2)主要EI减缓措施:⑴大气EI减缓措施应从改变能流系统及能源转换技术方面进行分析。重点是煤的集中转换以及煤的集中转换技术的多方案比较。⑵水EI减缓措施应重点考虑污水集中处理、深度处理与回用系统,以及废水排放的优化布局和排放方式的选择。⑶典型工业行业,可根据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原理从原料输入、工艺流程、产品使用等进行分析,提出替代方案和减缓措施。⑷固废影响的减缓措施重点是固体废物的集中收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⑸可能导致对生态环境功能显著影响的开发区规划,应根据生态影响特征制定可行的生态建设方案。
3)提出限制入区的工业项目类型清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3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声环境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