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6-25 14:28:49

文言文选择题复习指导(一)

选择题:
    选择题主要考核与课文阅读有关的各种文化常识,既包括大纲“复试考试内容”中提示的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也包括与各篇课文(尤其是重点课文)相关的背景、人物、课文体裁、出处、作者情况、学术流派等等。对这些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求全面广博,更要明晰准确,甚至细致入微。
    词语解释题与翻译题两种题型取消后,相关能力的考查也放入选择题中,要能够在选项中判断汉语基本现象,如古汉语特殊句式、文言虚词、词性活用等;要能判断修辞手法,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意思,文言文重点句的翻译等。
    阅读题:
   分为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约有20%的语料来自课外。课内语料包括精读与泛读全部篇目……
    要求根据给出的某段文字,从几个方面提出问题,考核的重点是综合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问题涉及到文字内容、各种文体的重要文体知识、主要表现手法、重点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总结,如果没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没有相应的分析能力,是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的。这就提示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阅读课文,对于各课中的重点文字,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分析并理解。而且在寻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知其然,还一定要知其所以然有了相应的能力后,即便某段文字不很熟悉,也能做出正确或至少是接近正确的分析判断,就不至于答非所问。
    二、复习要求:
       每一课课文的学习,都要求掌握作者的有关知识。
    2, 认真阅读课文。古文阅读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八九不离十地能把课文读懂,不要求十分精确,但是课文的大概意思要读懂。第二个层次:要根据课文后面的注释,把古文重点字词一个一个精确地弄明白;现代文阅读要求理解课文主旨,掌握课文中考纲要求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写作特点、特殊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
    3, 掌握本文的中心思想(主旨):4, 依照考试大纲的要求,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掌握:
    三、汉语基本知识:
    1、 古今词义不同:(1)单音节词的词义扩大、缩小或改变加:[古]更,可表示更多,也可表示减少[今]更,只表示增多走:[古]跑[今]走路
    (2)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造成古今词义不同的现象。
    如:妻子——妻子和儿女(古)/妻子(今)
    感激(张中丞传后序)——感动、激奋(古)/感激、感谢(今)
    2、通假字、古今字:颁白者:“颁”通“班”
    涂有饿殍:“涂”通“途”
    遂散六国之从:“从”通“纵”
    而陛下说之:“说”通“悦”
    广家世世受射。 “受”通“授”,传授。
    军亡导,或失道:“或”通“惑”,迷惑。
    杀数人,胡虏益解:解:通"懈".汉军罢,弗能追:罢:通"疲".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悛悛”:通“恂恂”,诚恳拘谨的样子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陈”同“阵”,阵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卒:同"猝",突然。;佚乐:同"逸乐",安逸,快乐3、12个常见文言虚词(内容较多,放在第二讲)
    4、特殊语法现象和句式:宾语前置句(倒装句):(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可以作为判断否定句的标志,如:不 木 无 毋 勿 弗 莫“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中的“莫己若”倒装,应为“莫若己”,译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疑问代词谁、何、曷、安、焉、孰等“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中的“何操”倒装,应为“操何”。
    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3)宾语用指示词“是”、“之”复指,宾语前置。其中指示词无实际意义“无乃尔是过与”中的“尔是过”倒装,应为“过尔”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中的“我之谓也”倒装,应为“谓我也”,译为“说的就是我啊”。
    “姜氏何厌之有” 中的“何厌之有”倒装,应为“有何厌”,译为“哪有什么能够满足”
    “其是之谓乎”中的“是之谓”倒装,应为“谓是”,译为“说的就是这个”(与《秋水》中的“我之谓”用法相似)
    定语后置句(倒装句)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更多成人考试复习资料请进:育路教育网 成人高考频道:http://www.yuloo.com/crgk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言文选择题复习指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