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友 发表于 2012-2-22 23:15:10

2012年《机电设备评估》预习:第一章节(11)

  三、切削加工
         切削加工是从金属材料上切除多余的金属层,而获得几何形状、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都符合要求的零件的加工方法。
          钳工:手持工具对工件的加工方法。如划线、锉、锯、錾、攻丝、钻孔等。
          机工:工人操纵机床对零件的加工方法。
          特种加工:利用电能、光能、声能、化学能加工的方法。
          四、热处理
          热处理是一种改善金属材料及其制品性能的工艺。热处理分类如图1-15
        http://www.canet.com.cn/uploads/allimg/111217/1439205594-0.jpg
          (一)普通热处理
          1.退火。把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随炉冷、坑冷、砂冷、灰冷)的热处理工艺叫退火。
          2.正火。把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空冷的热处理工艺叫正火。
          退火与正火的共同点是主要用于铸、锻、焊毛坯的预备热处理,以改善毛坯机械加工性能,去除内应力,为最终热处理作准备,也可用于性能要求不高的机械零件的最终热处理。
          二者的区别是冷却速度不同:正火冷速较大,强度和硬度也较高。正火比退火生产周期短,设备利用率高,比较经济。
          若零件尺寸较大或形状较复杂,正火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和变形,甚至开裂。
          3.淬火。把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的某一温度,然后快速冷至室温(油冷或水冷),从而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4.回火。将淬火后的工件加热至低于相变点某一温度,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冷却,使组织成为较稳定的状态,叫回火。
          回火的目的是降低淬火钢的脆性,减少或消除内应力,防止工件变形和开裂。使不稳定的组织趋于稳定,以保持工件的形状尺寸精度,并获得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
          淬火后,钢的硬度虽高,但脆性过大,组织不稳定,不宜直接使用。经过回火硬度下降,但韧性有较大改善。
          淬火和回火必须配合使用,单独进行任何一个操作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表面热处理
          1.表面淬火
          有些零件在使用中承受摩擦、疲劳或冲击载荷,一般要求其表面具有高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而心部则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表面淬火是满足上述性能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表面淬火是在不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及心部组织的情况下,利用快速加热将表面层奥氏体化后进行淬火,以强化零件表面的热处理方法。
          目前生产中广为应用的是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和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2.化学热处理
          将钢件置于一定温度的特定介质中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从而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来改变其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与表面淬火相比,化学热处理不仅改变表层组织,而且还改变其化学成分,因此能更有效的改变表层性能。
          化学热处理的方法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铬、渗铝、渗硼等。
          目前生产中最常用的是渗碳、渗氮和碳氮共渗。
          1.下列关于热处理工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热处理是保证金属零件内在质量的重要工序
          B.热处理方法是改变金属材料性能的唯一方法
          C.有的金属零件在整个工艺过程中要进行两次以上热处理
          D.渗碳也是一种热处理工艺
          五、 装配
          机器装配是机器制造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包括安装、调试、检验、试验、油漆、包装等。装配精度高低将影响机器的工作性能。机器装配包括组件、部件、总装配。
          组件装配:指两个以上零件组合到一起的过程。
          部件装配:制组件、零件连接组合成独立部件的过程。
          总装配:指将组件、部件组装成机器的过程。
          调试:是指调节零件及机构的相对位置、配合间隙和结构松紧的过程。
          精度检验:是对机器总体性能检验的过程。
          1.在机器生产的过程中,产品的调试在(  )中进行。
          A.生产技术准备过程         B.生产服务过程
          C.产品的营销过程          D.产品的装配过程
          答案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2年《机电设备评估》预习:第一章节(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