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回复: 0

[诊断基础] 甲吡酮兴奋试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1 13: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考值」  正常人静脉滴注甲吡酮(30mg/kg,加于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4h),当日或次日尿17-羟皮质类固醇较对照日增高2~3倍(至少增加6~7mg),而血浆皮质醇下降接近“0”。口服法,尿17-羟皮质类固醇增加较静脉法更明显。  甲吡酮(即双吡啶异丙酮)试验是测定垂体分泌ACTH储备功能的一种方法。甲吡酮有抑制11-β-羟化酶的作用,因此应用该药后,血浆皮质醇含量减少(皮质酮含量亦减少),导致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CRF)增多,后者又促使垂体分泌ACTH增多;同时血浆11-脱氧皮质酮和11-脱氧皮质醇含量亦增高。因ACTH测定复杂,所以一般多以测定尿17-羟或17-酮来间接了解ACTH的多少。11-脱氧皮质醇包括在尿17-羟和17-酮测定中,故应用甲吡酮后,血中ACTH分泌增加,11-脱氧皮质醇增多,均表现为尿17-羟和17-生酮增高。  「临床意义」  服药或静脉滴注后尿17-OHCS排量不升高,提示下丘脑分泌CRF功能障碍或垂体分泌ACTH功能障碍。  如对照日尿17-OHCS或17-KGS排量高于正常,而做甲吡酮试验时升高不明显或不升高则提示:垂体可能有分泌ACTH的肿瘤,由于肿瘤持续分泌大量ACTH,肾上腺已接受了强大、持久的ACTH刺激,因而没有反应,某些肾上腺肿瘤不受ACTH控制。  皮质醇增多症患者尿17-OHCS排量不被大剂量的地塞米松抑制,而对甲吡酮有反应,提示其病变为增生性。如患者对ACTH有反应,而对甲吡酮无反应,提示为肾上腺皮质腺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23 10:26 , Processed in 0.60368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