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3|回复: 0

[心理咨询师] 2012年心理咨询师考试发展心理学重难点辅导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17: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心理咨询师考试,全面的了解心理咨询师考试教材的相关重点,小编特编辑汇总了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资料,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
7 X; g2 z) H& f9 J4 f3 y      六、童年期心理发展
* j) V" N7 c+ i; L5 ?9 o  Z( u8 y# t      (一)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 l0 U- k- T' }7 e$ w2 k; w$ T! t      1)逐渐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d, @8 M2 k' m5 t5 y
      2)有意识的从事集体活动' }5 d2 V1 |8 s
      3)学习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活动;9 l6 ^+ S0 j" R* E7 n$ N
      (二)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E  _6 ?& `2 N( V" o# z5 Q4 p7 r0 _
      1) 学习的作用:(1)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使儿童产生了责任感与义务感,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
- u% d' |" U! y, i: \      (2)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明显的发展起来,并且思维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6 f# r$ \3 c6 z5 f
      (3)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互助,合作的集体的精神,并且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p5 M: N) i  g      2) 学习动机: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更多地与兴趣相联系;8 _& m6 j$ h& i: Q
      3)学习兴趣地发展:9 m* m8 @4 g) ?
      (1) 从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到对学习内容以及需要独立思考完成的作业感兴趣;
2 g# P6 I6 X/ S' y+ D, N      (2) 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出现分化(小学三年级)5 J. D, w/ C. v: k+ Q( `
      (3) 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中的作用逐渐降低;8 I* J! ~$ Z; q8 N  _( ]) O3 ?+ I
      (4) 从对关于具体事实经验的知识感兴趣,到对关于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初步发展;
4 o1 o8 j! j4 A6 Z! b      (5) 阅读兴趣从对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对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读物和;' T7 }) H2 e2 y' }" K2 F# p* w
      (6) 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6 E: l/ |9 m; ?" `" ^% L( v
      4) 对学习的态度
" B5 _; D7 u# U7 X. ]9 y      (1) 小学低年级儿童对老师具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但到了中年级后,对老师产生怀疑和选择,只有那些好老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9 u# X# `2 k5 Q6 \
      (2) 学龄初的儿童并未形成集体观念,但从中年级开始,集体观念开始形成;- Q6 y6 u2 M. \7 |  r- i
      (3) 学龄初的儿童还不知道作业的意义,还未把作业当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形成对作业自觉负责的态度;3 M( {! Z8 A5 P3 V$ o0 p
      (4) 学龄初期儿童逐渐了解了分数的客观意义,从中年级开始,儿童把获得一个优良的分数,作为高质量的完成学习这一社会任务的客观表现;5 _# ?5 ^# e0 T- @
      5) 学习障碍
4 |, x3 ~5 R$ @* W2 p4 R      ①差异性:儿童实际行为与所期望行为之间有显着差异
1 c1 }% D1 F6 V5 F6 S      ②缺陷性:学习障碍的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
7 |" v+ ]3 i$ F1 @( u      ③集中性: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语言和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中
) `0 ~- ^, ?# L      ④排出性:障碍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心理发育迟缓以及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
/ S+ R2 f- f6 |, ~      (三) 儿童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 u3 r0 y  w: Z3 {2 |      1) 书面言语的发展0 g+ h  P+ B0 @& |1 p4 r
      从识字——阅读——写作阶段;
- s; K& U: G, d& S3 M4 u      其中写作发展分为:准备阶段——过渡阶段——独立写作阶段;
# }4 D* d8 i3 k( H/ R      2) 内部言语的发展
: p! s5 O6 O6 p7 v% Y      (1)内部言语的发展是在口头言语即出声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 s$ |4 q$ K7 |% r7 k8 k8 [
      (2)内部言语的发展与书面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书面言语的发展促进内部言语更快的发展,另外内部语言的发展使书面言语的发展更为完善;2 o, D8 i! h4 [  b' \! F$ w" r
      (3)内部言语的发展与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思维发展水平相联系,内部言语的发展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智力活动的发展也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 r, Y* W0 I2 D
      内部言语的发展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无声思维阶段;4 x/ b' n  R9 O) A
      (四) 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5 I  b+ M  s- |: g( n. a  q. V
      1) 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 c! Q7 Z3 z, h; V, w. s      (1)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但仍具有具体形象性;
: W/ |" o: z4 }0 x      (2)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级(10——11岁);1 c; h3 S" z3 X8 Q8 K
      (3)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不平衡性;(7——8岁辩证思维的萌芽)
8 R1 H, O: Q3 v      (4)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这种结构仍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 N: ~* c9 Z7 G" G! X      2)具体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 G1 h2 T6 P  o; g7 H& n: g      (1)思维的基本发展过程,其中; G# A* S2 ]* L# @! D
      a.概括能力的发展:从直观形象(低年级儿童)——形象抽象(中年及儿童)——初步本质抽象(高年级儿童);
* H1 L0 P# [8 z9 {$ ~2 S5 C      b.比较能力的发展:从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从直观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到运用言语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比较;
2 m8 l- z" B# H7 t9 V8 f1 s- y, d/ t- E9 L      c.分类能力的发展:小学二年级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关于具体事物的字词分类;三四年级是从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向本质特征分类转折的年龄;
- M4 z2 d/ D6 v% {' K  u0 w      (2)概念的发展:概念的深刻化;系统化;丰富化;" u1 M6 c- j& D. l) Y) n6 D
      (3) 推理能力的发展
7 G7 s3 c9 A" I+ f4 X" T      a.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小学1,2年级第一发展阶段;' i& b! _6 h( K2 o, A0 V
      小学3,4年级第二发展阶段;
  ^5 L& h% j# r' w      小学5年级第三发展阶段;
) X7 I1 ]# }- G4 ~! X      其中4——5年级时发展的转折期;
& S2 r* r% B6 |9 N- W      b.演绎推理的发展: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应用演绎推理解释个别现象,但如果解释与事实不相似性,推理中的逻辑关系将受到破坏;
5 w" H/ s  q5 c: @+ ~# c2 p      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对直观感知的事实,而且能对言语提供的事实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解释,只要其解释的概念与事实具有相似性,就能比较容易得进行演绎推理,如果完全缺乏相似,会感到困难;
0 e7 N* N$ ]' P0 K; H8 V. u- Y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演绎推理,但是这是未展开的,不完全的;
# K! B4 I/ P0 A4 `* z3 T      (3)归纳推理:(略)
& |: s! Y: J  [      4) 思维品质的发展:思维的敏捷性:运算速度不断提高;6 A9 T! e' s5 i; e. c
      灵活性:表现为一题多解;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组合分析水平在提高;其发展是稳步的,没有突变转折;
7 C' y0 ~7 X: t      深刻性:(三四年级的转折期)
; Z/ D$ `; ?5 N3 U: H! ]* r- \      独创性:比其他思维品质发展晚,要复杂,涉及因素更多;* ]% C7 U* C; S+ u9 n
      2) 元认知的发展(元记忆知识最早出现在5——10岁左右的儿童身上;小学四年级对自己记忆广度的估计已经达到成熟水平;)7 Q: w+ L" _, f) f; w) I5 x
      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3 H% l0 t0 b6 d% J
      元认知包括:5 e, h" w' L  V, Q6 p
      (1)元认知知识:包括
) f4 B1 b, a4 k6 }8 \- b) T      a.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
) K* q+ q* S8 a: j. E' _& p5 Q      b.有关学习任务方面的知识;2 B* Y8 _* N$ ^$ s
      c.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
* N  W4 \1 h3 N1 K+ p      (2) 元认知监控:是指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的积极的自觉地监视,调节和控制;6 P& {' K3 z. {' J
      包括三个阶段:a.计划' {1 _1 e( z. @8 w5 Y* w
      b.监视+ Z: A3 j* L- e& [$ K, H' u6 y" u- k
      c.调节
8 X4 s6 g9 t& d- g' F      (3) 元认知体验:伴随元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
. _5 L, B9 M: _. G# z      (五) 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2 ^3 {. g/ S% q9 l2 ?" P
      1) 自我意识的发展
2 c9 q: E. J6 x: M$ I+ o, U      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1——2年级和5——6年级处于上升期,其中1-2年级上升幅度最大). ?' r( e* u! u. d, f
      (1)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像,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能力,性格,行为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价值和行为标准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5 u! P- w% p$ X9 t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主要成分,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7 @6 W9 t+ c) Y! ~* G, a/ ]      主要特点是:a.由顺从他人的评价,到有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提高;9 b+ I, G3 F# c. m
      b.从对自己比较笼统的评价道对自己个别方面,甚至多方面优缺点的评价;
3 y/ n: k& T0 Q0 a  _$ r7 B      c.出现对内心品质评价的初步倾向;$ I3 B3 I& {' i) s9 F
      d.评价由具体性向抽象性,从对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发展;
, U  t. b, W* R$ v9 x      e.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9 F7 F; B8 a# E$ i/ v
      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具有一致性,其中,愉快,愤怒发展比较早,而自尊,内疚发展比较晚;; r2 s/ I. i9 W
      2) 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
" O( H+ k$ E* m$ V7 r      (1)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
6 V7 j4 `8 c$ }$ u  T7 ^* T      a. 从表面到内部! |; r% W% C# S6 y( k
      b. 从简单到复杂5 ^* T2 a, I6 H
      c. 从对事物呆板的认识到对事物灵活的认识$ K7 H# y9 J9 W0 q8 v* |, i
      d. 从对自己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对他人及长远利益的关心;1 X5 Q: a3 I6 @6 n4 D0 Y
      e. 从对事物具体的思考到对事物抽象的思考;
) S8 W: ]/ v7 q      f. 从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有组织,有系统的综合性想法;/ W* K  c7 o1 s' a
      (2)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7 U# I" I- T6 ~% F
      观点采择,即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7 ^4 w4 D/ u' M% A8 g" a* t      a.弗拉维尔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模式. D# L) X0 ]- V. L! R% [* V6 ?
      第一,存在阶段( \, K- b( x# ]) [
      第二,需要阶段8 P9 J" f: S- s% K
      第三,推断阶段
& A) B& R& r9 C4 c% w, U' p      第四,应用阶段
( S# I% p, T" }2 Q      b.塞尔曼关于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阶段模式
5 A% L/ z5 Z- f      阶段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同;* A- p# z# Y! F  W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的原因;$ Z, j" L4 A2 t
      阶段2:自我反省式角色采择(8-10岁):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冲突,已经能考虑他人的观点,但还不能同时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 i1 d$ x* b7 J- X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
; K, r  l, \! n4 I1 S$ x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角色替换(12——15岁):儿童能够利用社会标准和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
8 O7 f% E: I# x8 k+ j      (3) 社会交往的发展特点9 K9 b7 w2 Q2 b, t: z
      a. 与父母的关系:第一,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 w1 P  F, I4 r! |! T$ @% c; {9 A      第二,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5 o" F4 _7 b1 S# I: M) Z! }
      第三,儿童与父母间的冲突减少;6 @% Z" n# P+ K- ~0 M$ g
      第四,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 a  o, g1 t7 X. S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 |/ b% D+ a/ E5 E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 o$ c+ H: p7 r/ |! N- {" N# @" ]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
6 g% V& W# |$ C% U# R      b.同伴交往与团体形成
( v. M1 R8 n1 w9 W. G( N      ①童年期儿童的友谊:第一阶段(3——7岁)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0 c. N$ X: q6 A' M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5 o3 z3 C8 Y# ~. O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6 Y; T/ b9 f* F( R" T, a& X. v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阶段,此时的友谊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 _) k2 \6 q! _& u% {2 p# t( }      第五阶段(12岁以后)最高阶段;
$ A+ x' X& L4 \3 d# p5 o3 d* V' u      ②童年儿童的同伴团体+ b& w6 c% ~$ H/ R: D5 _" r
      a.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具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 ^- T, t: K+ t+ V' e
      第二,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能力增强
2 c0 ?2 j) d) m3 w# U      第三,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u8 I! w0 _" ]& n7 V4 U. j
      第四,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 l$ a0 W# O3 B" y+ \' N      b.同伴团体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进行交往;
. m9 Q, t3 r# w9 P' \      第二,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
2 z) L: ]0 u' C6 y      第三,限制成员的归属感;
) N4 ^; ~  r- `: Z7 M' a* f" M" a8 S+ `; R      第四,发展了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 v/ ^; G' |( a4 C" V. ^9 ?
      ③师生关系:
7 {' |* E3 M5 d* ~      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从入学的绝对服从逐渐转变为辩证的批判。同时,教师的期望也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影响。
& i* W. y0 C6 K      这一点有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验为证:
2 m* N7 u- }& p8 \1 W      为了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之后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着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着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罗森塔尔认为,实验结果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这就是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y& A0 v( O8 l4 d
      ④对权威的认识4 L! F8 M' u3 L$ }* u
      达蒙考察了4——9岁的儿童对权威的认识发展状况;
6 M$ [. ~7 x* ~  W- w% }      水平0(4——7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和权威的要求;' t# W2 [' d, s8 ]) K
      水平1(7——9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
) o. r' s$ R# x7 M. m7 f  \      水平2(9岁以后):认识到对权威的服从既可以是自觉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
: ?& w5 j$ s/ j; U& l. R      3) 品德发展6 |& g0 P/ G6 B6 k
      (1)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品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 c* O4 Z' n8 ]& D( c
      a. 逐渐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Z$ ]  n2 A1 v$ r8 Y
      b. 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渐分化;
  G) c7 {9 T# m9 _1 I4 L      c.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着的地位;! v9 Q2 X: |" y+ D; m% X
      d.品德发展中存在转折的"关键年龄",三年级下学期(与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相同。——MJ注) l2 j: e# ?! \8 P2 x- g, b
      (2) 道德动机的发展+ w* o) Z8 b3 s" j4 o; c5 U
      a. 从服从向独立发展;$ `4 W5 n/ z  c3 j2 I
      b. 从具体的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区别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的分类里的直接的近景和间接的远景)
( ?# u: t6 E- L2 [' y2 ?& k6 @' O& {      c. 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  I# B; v& C+ b
      (3) 道德意识的发展6 v, p" t! D7 k" \8 Y* o6 l; g
      小学儿童对道德意识的理解是比较肤浅和表面的;比如把"勇敢"和"冒险"相混淆;( z& ^! A4 W; S* \$ z% m
      皮亚杰认为,在具体运算阶段,6,7岁的儿童主要是从行为的结果来进行道德判断;而10——12岁的儿童更看重行为的动机;皮亚杰认为,9岁左右的儿童,大体处在由效果判断向动机判断的过渡阶段;
' r1 k2 [% r7 f1 x+ w9 l      但在我国,7岁时主观判断已有明显的发展,9岁时的主观判断已占绝对优势,从外部客观判断到内部主观判断的转折年龄在6——7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5-31 00:12 , Processed in 0.18228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