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0|回复: 0

[复习资料] 成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记叙文(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5 14: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中丞传后叙》(重点课文)% w% X4 m# x2 m4 K4 }" c
  《作家作品》
. p- R2 _  V1 K$ o2 k  U' O1 D# H  韩愈见议论文的《答李翊书》的介绍。# c, V" H6 T6 Q: _; p
  “后叙”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叙”同于“序”。
  ~0 l: B7 h2 ~9 y" }  本文就是作者阅读了《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于是又对张巡,许远事迹作了一些补充,所以称作后叙。
% e5 S) a: I  Q, w& {  《主旨》
% b' O' h4 {) u6 p! W. D  Z3 b" a  唐明皇时,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从河北出兵,攻入河南,一路之上没有遇到唐朝军队的抵抗。只有在睢阳(今商丘)遇到张巡,许远的顽强抵抗,牵扯叛军的兵力,一定程度延缓了叛军的进攻。而当时没有一支唐朝的军队来增援他们。后来,睢阳城被叛军攻克,张巡,许远英勇不屈,被叛军杀害。安史之乱被平熄后,当时畏敌如虎,不肯出兵救援张巡,许远的人反而出来诬蔑张巡,许远。韩愈写作了这篇文章,一来为张巡,许远辨冤,二来记述了张巡,许远一些轶闻趣事。
7 _6 V' h' |( Z5 n* K9 P2 C) \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记述南霁云及补记张巡,许远的一些逸事,赞美了安史之乱时,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一些小人对这些英雄的诬蔑。
1 A/ E! X; f, m" j% Q  《疑难词句》
" i" P( f5 L9 x  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就虏:被俘;辞服:说了屈服的话。
$ T# X$ V7 l4 F. p. ?% M  2,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责备;
& u, d# k) S! `5 a4 b  3,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就尽:就要覆灭;日滋:一天天增加;, Y7 P* F! ^6 c. Z3 m" v2 ?- n( ^
  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具:备办;延:请;
# |4 p) j% N. |" l  5,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颜色:脸色;阳阳:安祥的样子;
# `9 m0 u4 O0 A$ g" i% j* U  6,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即使是很笨的人也能计算时日而且知道死期快到了。疑难
- {: Q) q, D6 G3 I5 t4 K6 l9 L  7,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精:精密,周到;  M3 X" j; G; C
  《课文翻译》
: P( j6 c2 R  A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作的《张巡传》。李翰以善于写文章自负,写的这篇传记也细致周详。可遗憾的是还有缺失之处:没有为许远写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 l3 Y+ N8 a) W: V- Y0 r7 I6 t- H* _: H  许远虽然才能好像赶不上张巡,但是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官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力交给张巡,自己反倒位处张巡之下,没有怀疑猜忌之心,最终与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英名;城陷被俘,只是与张巡死的先后不一样。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通晓两位父亲的心志,认为张巡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而向敌人投降。许远如果真的怕死,何苦坚守孤城,吃掉其爱妾的肉,和贼人对抗而不投降呢?当他们在被围困的时候,外面连蚂蚁大小的援助都没有,所忠于的,是国家和君主;而贼人却偏偏以国家已灭君王已死来劝降。许远见救援不来,而贼人却不断增多,肯定认为这些话是真的,外面等不到救兵仍然死守,人与人互相吃都快吃光了,连笨人也能计算日子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许远不怕死也就很明确了。哪有城被攻破其下属都死了,惟独自己蒙受羞愧耻辱以求苟活的?即使再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却说许远这样的贤才做这种事?
3 s  f2 J/ X# D  那些议论者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头守城,城被攻陷时,是从许远把守的地方开始的。以此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解没有什么差别。人要死的时候,他的五脏六腑肯定有一个地方先得了病;将绳子拉断,肯定有一个地方先断开。旁观者看到了这些,从而归罪于这些地方,这在道理上是根本讲不通的!小人好议论,不愿意成人之美,真是这样啊!像张巡、许远的功劳,如此卓越,还不能幸免,那么其他人又怎么说呢?
7 H6 D1 T8 |4 C; ~  当时张许二公开始守睢阳时,怎能不懂得如果最终没有救兵,就事先弃城转移呢?假如这个城不守,及时转移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呢?等到外面没有援兵非常困难的时候,再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虽然想撤离,也肯定到不了目的地。张、许二人那样贤明,对这一问题已经考虑得很周密了。守住一个睢阳城,捍卫了整个天下,率领千百个丧失殆尽的士卒,与上百万日益增加的叛军交战,保护住了江淮地区,遏制住叛军的攻势,唐朝天下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放弃城池而保存自己实力的,不是一个两个,手中握有强大兵力而作壁上观者,有一圈。不去追究谴责这些人,而指责张、许两位死守城池,也可以看出他们是自己站到了叛逆乱贼一边,制造出夸大不实之辞帮助敌人进攻。
" r6 a1 v; }7 u2 B: g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府做事,多次往返于两府之间,亲自到所谓双庙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讲张巡、许远时的故事: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相救;他喜欢南霁云的勇武豪壮,不听他的劝说,勉强留他,准备好宴席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慷慨陈词:“我来的时候,睢阳城里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吃上饭了!我虽然想独自吃,在道义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去!‘’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下自己的一个手指,鲜血淋漓,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被南霁云的行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终究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就飞驰而去;临出城时,抽出箭射向寺庙里的佛塔,箭身一半射进塔的砖瓦里,说:”等我回到睢阳打败敌军,一定消灭贺兰进明,这枝箭就是用来做标记的。‘’我在贞元年间路过泗州,船上还有人指着告诉我。城陷落时,贼人用刀威胁张巡投降,张巡不屈,即被拉走,将要斩首。又去威胁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说话。张巡大喊道:“南八,男子汉死就死了,不能为不义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本想是另有作为的;您有话,我哪里敢不死呢!‘’即不屈而死。# M# z/ v. f( d0 N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小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事,他也经常在围城中。我大历年间曾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于嵩因为张巡的推荐曾做临涣县尉,他非常好学,什么书都读。我那时还小,粗略地问了张巡、许远的事,没能详细询问。于嵩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长得像神仙。曾经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读它?,于嵩说:还没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身不忘。‘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整卷不错一个字。于嵩很吃惊,以为张巡只是偶然熟悉这一卷,就胡乱抽出其他卷来试验,都是一样。于嵩又取架上其他书来考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毫无迟疑。于嵩跟随张巡很久,也没有看到张巡经常读书。写文章,拿起纸笔,立刻就写,从不打草稿。开始守睢阳的时候,士兵近万人,城中的居民也将近几万人,张巡只要见过一面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的时候,胡须就张开。等到城陷落时,贼人绑着张巡等数十人坐到一起,马上就要杀头了。张巡起来,那些人见张巡起来,有的站起来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不要怕!死,这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泣不能抬头看他。张巡临近被杀的时候,面色不慌乱,安详得就像平常一样。许远是一个宽厚长者,他的外貌和他的内心一样宽厚;与张巡同年出生,月份上比张巡小,称张巡为兄长。死时四十九岁。”" c3 a2 N# I6 S: v! @# w: K
  于嵩贞元初死在毫州和宋州之间。有传言说于嵩有田地在亳州和宋州之间,被军人霸占,于嵩将要到州里告状评理,被军人杀害。于嵩没有孩子,这是张籍说的。) |+ ?/ c" N+ @  ]: M% A' E) P. r# I
  《学习要点与难点》
1 k: C0 b  k$ \6 c9 l4 j& e  本篇文章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重点)4 z1 ?+ O& }- C0 R1 K8 ?2 D4 k
  本文前部分是议论文,属于驳论;& I( X+ v* h- a0 w& N9 I* r; y, }
  后部分是记叙文。
0 D9 k3 U% h: x1 h/ \  前部分驳斥从两个方面驳斥了对许远的诬蔑,从一个方面驳斥了对张巡,许远守睢阳这件事情的诬蔑,赞扬了他们捍卫天下的事迹;3 D$ I  W; m: ~3 l% }" C3 L1 x, W
  后部分记叙了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补记了张巡,许远的事情。
2 k. Y) z7 O6 x2 V( k6 C3 y0 |  两部分各有侧重,但相辅相成,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前面是后面的纲,后面是前面的事实佐证,紧紧围绕主旨。
# J  a  d- S# M2 o: A3 q$ @9 }/ d  前面驳论所采用的论据与论证方法。0 s; h& _  ?- u1 [
  所用的都是事实论据。驳“许远畏死”,用许远让位授权,在无外援时,仍然死守的事实。驳“张巡,许远就不该死守睢阳”,联系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外援不到,张巡,许远死守睢阳捍卫天下的事实。  z7 g3 K/ O* b, F, {* V
  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论证方法类比法。连用两个比喻,以此证明睢阳被攻陷,势在必然。
7 e, X9 |4 d5 I6 d  人物的性格特征。4 t8 P$ J0 P) I" ?3 n. w" E. N3 l
  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 F: r7 b, V( C5 W/ y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 u# o2 i( A( M5 f  南霁云:深明大义,疾恶如仇,忠贞刚烈。
5 j2 y: q0 F$ W  本文的细节描写。
+ O6 V# ?9 i. ?! l6 [( T  南霁云的“抽刀断指”,“抽矢射塔”两个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刚烈,疾恶如仇的个性。
! U1 {% s7 v1 O# S; ^9 u! \  张巡的“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书架上的书问巡,巡应对无误”,“操笔立书”等等均是细节描写。表现了张巡的博闻强记,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9 [3 T% i# }0 _/ w( \+ B5 v/ @  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6 m0 H) O- z# D& K; P. f, T
  张巡,许远,南霁云之间是相互映衬。例1,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让位给张巡,自处于其下。既突出许远的让贤,又映衬了张巡的才能。例2,睢阳城陷,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与南霁云一呼一答,两人互相映衬,更显出两人的英雄气概。
9 |7 v* ^. H, i4 w7 j  南霁云乞师贺兰一段,以反面人物贺兰的卑鄙反衬了南霁云的忠贞刚烈的性格特征。9 `# C; t3 a/ C
  《重点段落简析》! Z- s9 \7 b$ j
  1,“二公之賢,其讲之精矣——设淫辞而助攻也。”6 U6 P* b& m! O& T' A# D, \# v
  这段话是驳斥“二公以死守”的诬蔑。
7 O3 A. r& E$ k7 C# h# B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属于对偶句。
2 @. T5 Y1 ?; Q# O; W% ]! S, ^  论证手法为对比,用张巡,许远英勇抗敌的事实与那些“弃城图存”,“擅强兵坐而视者”相对比。论据为事实论据;- z7 s4 k; N$ R
  翻译这段。) V) K  F% `9 q) T& Y& Y% _
  2,“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 E: r6 s" ~& `$ @$ _) V! _4 I  这段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细节有两处:一处“抽刀断指”,另一处:“抽矢射塔”。% ~( |8 z! C& `1 ?
  用反面人物贺兰进明来反衬南霁云的英雄气概。3 G( m! j) d( E0 X" [
  “一座皆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属于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来写南霁云的刚烈性格。“船上人犹指以相语”,也是侧面描写,从侧面来说明百姓永远在怀念着英雄。
$ k" x* b0 {* R. m/ Z6 c+ \/ G  (4)翻译这段话。
4 ~. @& U5 `. R; @4 a  《种树郭橐驼传》(重点课文)
7 U9 V( [  z2 c8 O6 o  《作家作品》; I, K( A5 b6 x% G7 B* F5 i: X# {, @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参加王叔文变法,变法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使,世称柳柳州;
) l- X7 [) P% U  与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导者。
: F/ A3 p: U' f, U1 w5 S  作品有《柳河东集》。
# E8 z1 j, u! Z, [- i" h) j  《种树郭橐驼传》是寓言性传记文。) F4 Z% |* X+ r+ K4 U# N
  《主旨》- u3 ~: \1 `6 @2 z  ~
  文章通过郭橐驼善于养树的寓言故事,揭露了当时统治者政令繁多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 h$ s$ F9 O  _) x- o5 `  《疑难词句》* j, H! R6 A5 a2 m: b6 {. F
  1,驼业种树。业:以——为业。0 W7 ~8 Q  g* x) }$ z: I- C. ]
  2,且硕茂,早实以蕃。硕茂:高大茂盛;实:结果实;蕃:多;; C- m8 G; J4 `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活得长久;孳:繁殖得多;
7 p$ {" w& [- n1 d4 B; R  4,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天:自然规律;致:使获得,让——自然发展;- D  D' C. j- h# A: I
  性:树木的本性。6 [) x! V1 l% d" e3 ~. P* `
  5,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手指去抓;肤;树皮;8 z& u* V1 ^4 M* U! R
  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养育;遂:喂养好,使动用法;
( M8 A- v1 ^  F' _, o4 q/ Y- Q  7,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想弃掉一般。
( g  e% Z5 d& k3 n- E  8,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甚么办法能使他高大茂盛;我只是不抑制损伤他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甚么办法能使它的果实结的又早又多。
( w1 }7 p0 |! U  C) t) b  9,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可是,我住在乡里,看见当官的喜欢繁琐地发布命令,好像是很爱百姓,结果因此给人民带来祸患。+ Y2 j1 D1 p4 S# z* O2 q9 f/ q/ {
  10,故病且怠。病:困苦怠:疲劳, h) `* {; j- x5 F
  《课文翻译》& \* P5 z, q# x/ V8 @
  郭橐驼,不知他最初叫什么名字。由于得了佝偻病,走路时隆背俯身,有点像骆驼的样子,以乡里人把他叫“橐驼‘’。橐驼听了这个称呼说:”很好,这样叫我确实很是恰当。“因此便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作”橐驼‘’。3 \% U% q! N! J( |) f( i( u. ?/ _
  他居住的地方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边。橐驼的职业是种树,凡是长安那些豪门富人建造观赏游乐的园林,以及种果树卖钱的,都争相雇用他。考察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尽管是偷偷仿效,也没有谁能赶得上他。有人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活得久而且繁殖增多,只不过能顺着树木的天性,使它的本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罢了。种树的方法,一般来说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土要砸密实,种完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不能成活,离开后就不必再照管它了。栽种时要像养育自己子女一样,种完之后,放到那里就如同扔掉一样。这样,树木的天性没有被破坏,它的本性就能得到发展了。所以说,我只不过是不妨害树木的自然生长而已,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使他高大茂盛;我不过是不抑制和损耗它的果实罢了,并没有什么使它的果实早熟多结的诀窍。别人种树却不是这样,树根屈曲,并且换了土,培土时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即使有不那样做的人,却又过分地关心它的生长,过多地忧虑它不能成活。早晨去看看,晚上去摸摸,刚刚离开就又回头来看看。甚至用指甲抠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观察培的土是松是实,因而树木的本性就逐渐被破坏了。这样做,虽说是爱护它,实际是害它;虽说是为它担心,其实是以它为敌。所以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发问的人说:“把你这些种树的道理运用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管理百姓不是我的事情。但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做官的喜欢颁布繁多的政令,似乎是很爱惜百姓,但最后,却给百姓带来了灾难。一天到晚只见衙役来了就喊:”官府下令催促你们耕作,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快点缫你们的丝,快点织你们的布,抚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又是擂鼓召集他们,又是敲梆子传呼他们。我们这些小小百姓,即使放下碗筷不吃饭,专来招待这些官吏都应接不暇,又哪有时间使我们子孙兴旺,生活安定呢?因此才困苦劳累到这种程度。那么,这些人同我那些种树的同行们,大概也有类似之处吧!‘’* w/ K! Y5 K0 ~, }% y" r4 _
  发问的人高兴地说:“这不是很好吗?我问怎样养树,却从中获得了治民的道理。‘’于是1 D# |0 H6 A7 d/ A) Y- }8 V
  记下这件事,当作为官的警示语吧!
, L8 ^! q  u4 f0 d- G8 B  《学习要点与难点》% C! ]/ H- |2 j) v" `
  识记这是一篇借为人物立传的形式发生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 l' `# f2 b# w' L( }+ @6 n  掌握本文整体上的类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8 v5 X1 s/ J9 ]5 \
  在说理上,从整体上面采用“种树”与“治民”类比的方法。从种树与治民的指导思想看,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治民要“蕃吾生而安吾性”,形成类比;
( a* s$ x, n7 `4 O- }: k* b- X  在实际种树的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与治民要让百姓休养生息相类比;4 `+ G/ ?# b7 |7 p& `4 M' V7 ~+ r- U
  在结果上面,种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治民“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相类比。
; H* G6 L$ n4 ~  w/ s; I' M  掌握本文对比的手法。
8 C! M# M) c& q/ l$ ?/ L' ]6 i  在课文的第三段,以郭橐驼善于种树与他植者不善种树进行对比。郭橐驼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使“木之性日以离”;郭橐驼种树依照树木的本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而他植者“根拳而土易”等等;郭橐驼“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他植者“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对比手法的应用,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
. |. o6 w, R" M4 Q0 C6 p  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 ^! G# b; L) {4 K. p" {  文章描写他植者种树,对种树马马虎虎的情况,仅一笔带过,写得十分简略;而对“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情况则详细加以描写,写得很细。详写这种情况是为了与后面“长者好烦其令”进行类比的,使文章脉络前后照应,贯通一致。
" N8 u7 Q/ }1 a  《重点段落简析》
+ g: O+ K% W/ |/ f: ]& X  文章第三段中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故不我若也。”6 @4 I5 u; a$ u3 i" ]" Y
  划分层次。
+ b6 O3 b& k2 U0 T; c  第一层,由开始到“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写郭橐驼善种树的原因;9 ?+ {% m' a6 L/ m7 F% ?$ p
  第二层,从“他植者则不然”到“故不我若也”。写他植者不善种树的原因;
7 _3 }% l* e* K7 Q2 _  郭橐驼善种树的原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z. T9 t: A4 L) l& C! w
  运用的是对比手法。3 G; u' c) \  m* l; r; Z3 q0 D, v
  他植者不善种树的原因是:一,态度马虎;二,“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11-16 10:48 , Processed in 0.20817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