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回复: 1

[FECT高级考试] 金融英语辅导:法语言的模糊与消除(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6 08: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esearch on The Vagueness of English Legislative Language and Its Removal
* C5 Y1 i3 a1 u7 v  【摘要】众所周知,立法语言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分支,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性。但是,在实践中,立法语言无法避免模糊性。本文主要探讨了英语立法语言模糊性的成因及立法者为了制衡法官自由裁量权而采取的消除方法。. o2 z$ v$ s2 h! s
  1. 引言
4 ^9 Z% L# A: S  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潘庆云,1997:158)。英国哲学家大卫·修谟曾经说过:“法与法律制度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形式,法的世界肇始于语言,法律是通过语词订立和公布的。语言是表述法律的工具,法律不能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舒国莹, 1995)。为了使立法语言具有权威性,排斥多义与歧义,准确性历来是立法语言的灵魂,也是立法者尽力追求的主要立法原则之一。但事实上立法语言存在着许多模糊性,立法语言的模糊性是立法者力求消除却难以消除的现象,且贯穿法律活动的整个过程。Pearce (Maley,1994:28) 指出,在澳大利亚和英格兰约 40% 的法庭活动需要对特定的立法条款的意义作出裁决。立法语言的模糊性由此可见一斑。本文拟探讨英语立法语言模糊性的成因及立法者为了制衡法官自由裁量权而采取的消除方法。0 p' b% N6 G, E
  2. 立法语言的模糊性2 m; T( U7 S; A' ]: {9 V
  立法语言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严密的科学性,这是由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所决定的;但毋庸讳言的是立法语言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抽象性,这却是其受社会生活的复杂与纷呈所制约的结果。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某些法律语词不仅仅是模糊、抽象,而且它相应地缺乏明确可指的“语言对象”。或者说,正因为缺少了相应的“语词对象”,法律语言才具有了模糊与抽象的特性。当我们使用语言符号“hand”时,那么这一符号就在客观上代表了一个明确可指的“语词对象”。然而,当我们谈到“equity”, “justice”, “equality”, “freedom” 时就不存在如“hand”那样明确可指的“语词对象”,而对这些词语辖定涵义时,就势必要借助其它模糊抽象的概念,而这类词语本身又需要对它们进行语义上的阐释,这就使得立法语言更加抽象模糊。(刘愫贞,1997)3 z2 y% n9 X6 U8 K. i
  立法语言的模糊性还在于有限的法律规范不可能尽数对应所有的社会行为。在立法过程中,往往难以十分准确地对事物进行一一界定,立法者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模糊性的表达方法,以期包容无法准确界定的事物,使法律规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V# z' p9 n2 O
  模糊性语言产生的根源,实质在于客观事物自身的模糊性和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这是自然的普遍现象,人们认识事物把握对象时,无法运用语言准确定义、指称或描述,采用多种解释的表达手段进行表达。“模糊”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不同于“含混不清”,后者常指人们运用语言不当而产生的消极结果,是尽量要避免的现象。模糊性则是不确定性,有消极的的效应,也有积极的作用。
3 e; ?0 w4 k8 o$ g, b+ q  3. 英语立法语言模糊性存在的具体原因, x- M% Z! @) v8 P0 d
  立法语言模糊性的存在既有客观性,也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在立法活动中,有意识地正确运用模糊语言,一方面可提高语言表达的概括能力与正确程度,以有限的立法资源尽可能穷竭纷繁复杂的法律现象与法律行为;另一方面,法律文本模糊性的存在也给执法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他们有机会将来利用自身的智慧,遵循“自由、公平、秩序、效率”的原则,创造法律,弥补成文法的局限,发展判例法。具体而言,英语立法语言模糊性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 w5 S% D: M6 t$ D" j/ G& F  3.1 法律规范概括性的特点! s- P/ E' f) s" Q. l
  法律规范的概括性是指法律规范为一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的对象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具体的、特定的人,它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可以反复适用,而不是只适用一次(范健等,1995:291)。以美国宪法(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第五修正案(Amendment V )规定为例:“No person shall be held to answer for a capital, or otherwise infamous crime, unless on a presentment or indictment of a grand jury, …… nor shall any person be subject for the same offense to be twice put in jeopardy of life or limb; nor shall be compelled in any criminal case to be a witness against himself.) (除非受到大陪审团之起诉,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回答死罪或其它重大罪行……任何人不得对同一罪名,受到生命或人身多重惩罚;也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强制作为反对自己之证人。)这里“any person (任何人)”与“any criminal case(任何刑事案件)”有着最大的概括性,同时也有极大的模糊性;概括性有助于增强包容性,但同时也增强了模糊性。
; M: m; x! K% `5 i7 T  3.2 法律现象的特点- N% }: n! \4 ~. W; q3 L

- W7 A& s  Y: T# g) e5 |+ G" P  法律现象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导致法律后果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有些法律现象本身边缘模糊、分界不明,剪不乱理还乱;还有一些法律事物(现象)在人们的主观世界中边界是模糊的。如果将前者称作客观的模糊事物,那么这后者便是主观的模糊事物。表达这样的模糊事物,无论是客观的模糊事物,还是主观的模糊事物,别无选择,只能使用相应的的模糊词语(姜剑云,1995:275)。西方学者曾就“abortion (堕胎)”是否构成“杀人罪”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结果是不了了之。根本原因就在于胎儿与受精卵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这种边界不明的现象在法律活动领域屡见不鲜:英国法律中为了区分夜盗罪(burglary)与为抢劫而侵入住宅罪(house-breaking),立法上采用了“night”一词,然后将其解释为“日落后一小时至日出前一小时”;然而各地所处时区不一样,实际中难以把握 “day”与“night”之间的界限。再看加拿大专利法(Patent Act)对“发明”的定义:" 'invention' means any new and useful art, process, machine, manufacture or composition of matter, or any new and useful improvement in any art, process, machine, manufacture or composition of matter." 且不说其中“new”, “useful”本身就是语义边界模糊词语,单说“improvement”还有一个高低与程度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08: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融英语辅导:法语言的模糊与消除(1)

</p>  3.3 语言自身的特点& \3 J( K* W7 G  t' @4 ]( C9 c
  有学者认为模糊性表现在立法语言的诸多方面、诸多层次,如:词汇、语法、概念、逻辑等(杜金榜,2001)。其中词汇层次的模糊性最为明显,其以英国诽谤法(Article 4 in Libel Act 1843)为例:3 x* L  m  h* X0 h6 z  H
  (1) for any term not exceeding two years, and to pay such fine as the court shall award
  O; P1 @, B9 v. I" B  (译文:不超过两年的任何期限,并按法庭的裁定处以罚款)& w: c; h& D7 S, v3 N0 M! A$ N
  (2)The phrase ‘place of residence’ shall include the street, square, or place where the person to whom it refers shall reside …… ( 报纸诽谤和注册法1881第一款)9 W, |8 x$ @) `( ?. ~
  (译文:词语‘居所’包括街道、广场或当事人居住的任何地方)
$ s4 @; V  x9 }* F# _3 C/ C  “不超过两年的任何期限”,“按法庭的裁定处以罚款”以及“当事人所居住的任何地方”均具有模糊性,前者确定了时间的上限,不确定下限,中者没有规定罚款数额,后者对地方没有精确定义。不仅英国法律,世界各国法律也大量存在模糊性词语的例子。例如:澳大利亚刑法(Criminal Code Act 1995)Sect 5.2规定:“A person has intention with respect to a circumstance if he or she knows that it exists or will exist.” “know (知道)”这个词,尽管有法定的定义,仍然有较大的模糊性,这个“know(知道)”的概念,是当事人自己承认“知道”,是证据证明其“知道”,还是法官认为其“知道”,这里并无明确表达。
' p: ~6 u1 {' X) P) F; W+ b; e  句子也是模糊性表达的手段之一,澳大利亚刑法 (Criminal Code Act 1995)Sect 73.1 规定对犯有走私人口罪(Offence of people smuggling)的首要分子可以判处以下刑罚: “A person (the first person) is guilty of an offence if:……Penalty: Imprisonment for 10 years or 1,000 penalty units, or both., `8 q# F7 C: R& O3 }/ k1 P
  例中使用“or”并列三种任选的情况,属于句子层次的模糊性。6 v/ K& |5 q7 m& ~
  逻辑结构层次也存在模糊性,请看下例:1886年9月9日于瑞士伯尔尼签定的《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of September 9, 1886)第2条第8款规定: “Works protected in the country of origin solely as designs and models shall be entitled in another country of the Union only to such special protection as is granted in that country to designs and models; however, if no such special protection is granted in that country, such works shall be protected as artistic works.”(在起源国仅仅作为平面与立体设计受到保护的作品,在本同盟其他成员国只享受各该国给予平面和立体设计的那种专门保护;但如在该国并不给予这种专门保护,则这些作品将作为艺术作品得到保护。)例中作品是否受到special protection(专门保护)的权限依赖于它在起源国的保护状况,而它与起源国之间的关系通过逻辑结构表达出来,具有很大的相对性、模糊性。逻辑结构是法律和法律语言的支柱, 逻辑结构的模糊性一方面是法律活动的重要策略,另一方面又是法律解释和司法活动力图减低或消除的对象。(杜金榜,2001)& x6 I% k5 n! K$ z& C
  4. 立法者消除语言模糊性的方法
9 S) L2 T# L% t+ }  法律是人与人较量的工具,较量双方都使用法律作为武器为自己服务。由于立法语言的概括性和其它原因致使法律规范的内容、涵义、精神、技术要求等含有模糊性,其中一些法官必然会想方设法钻法律的漏洞以维护自己的非正当权益。为了不给这种人钻空子,立法者必然要采用各种措施使表述法律内涵的法律语言准确严谨、无歧义,从另一方面而言,法律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对法官的断案、判决而言也非常重要。下面讨论立法者为了制衡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而采取的消除语言模糊性的一些方法。& G6 X( i7 D8 J; C1 U- l
  4.1 立法解释$ E7 T  U1 h6 Q+ h2 y0 c8 z
  立法解释是立法者消除语言模糊性的重要手段,从性质上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立法活动的继续。首先,它是对法律所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与被解释的法律一样,都具有法律效力。其次,它是针对法律规定不明确或不清楚之处所做出的说明,因此具有填补法律漏洞的作用(张文显,2001:325)。立法者要用有限的规范包容几乎是无限的社会行为,就必须用概括性的语言,因此产生模糊性。立法解释正是针对这种模糊性予以澄清、解释,但立法者所力主涵盖的范围并没缩小,解释者只是在立法规范和司法结果之间架设桥梁,使法律规范在自己的立法意图的范围内具体化。立法解释常用的方法有文义解释和法意解释。
0 Y$ z+ t: H' n; i" j2 \  文义解释,又称语义解释,指按照法律条文用语之文义及通常使用方法,以阐释法律之意义。法律条文系由文字词句所构成,欲确定法律的意义,须先了解其所用词句,确定其词句之意义。因此,法律解释必先由文义解释入手,且所作解释不能超过可能的文义。(粱慧星,2000:210)在欧美国家,法律人士用词典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对法律文本进行文义解释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为文义解释时,一般须按照词句之通常意义解释。但如果日常生活用语在成为法律专有术语后,即有其特殊意义而与一般日常用语不同,则应按照法律上的特殊意义解释。如民法上的 “good faith purchaser (善意购买人)”,非指“慈善心肠的购买者”,而是“one who pays a valuable consideration has no notice of outstanding right of others concerning the purchase.(在买卖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支付了对价的人)”;再如:“The risk in respect of goods sold in transit passes to the buyer from the time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tract.( Article 68,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11 April 1980)).”这里“risk”非指“自然意义上的危险”,而是指“money loss caused by goods missing or loss (由货物灭失而造成的价金损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8 21:27 , Processed in 0.1751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