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回复: 1

[FECT高级考试] 金融英语辅导:法律语言及其翻译方法(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6 08: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3 用带有泛指含义的不定代词表达原文法律语言的概括性特征: Q+ E/ i9 H' I9 f8 K- s
  汉语法律文本体现法律语言概括性特征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的”字结构。“的”字结构由其它词语(有时是复句)加“的”字一起构成具有名词性质的词语组合。 “的”字结构有很强的概括性,有表示人或事物类属的作用。在法律语体中,“的”字结构可以表示法律行为的主体和法律行为的所有假定因素[6]。” “的”字结构是实现立法要求的包容性的有效方法。立法者采用“的”字结构来表述法律行为主体,有效地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体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功能。例如:  _  j; E) L7 X. g0 e
  原文:造成渔业污染事故或者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或者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罚款(《水污染防治法》第53条)。
6 X% h$ P3 ^+ {0 ]: V7 G4 n1 ^8 ]  译文:If a unit causes a fishery pollution accident or a ship causes a water pollution accident, the fishery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r the navigation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the communications department in the place where the accident occurs shall impose a fine on the unit or ship in light of the consequent damage and loss.
$ W7 Q% Z" f' q9 W  r  分析:原文的法律主体是一个带有名词性质的“的”字结构,概括地反映了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可能是任何单位和个人,而它的译文“unit”则缩小了该法律条文的适用范围,人为地排除了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个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是对原文本的立法意图的误解。对于“的”字结构的翻译可以采用带有泛指概念的代词如“whoever”、“anyone”、 “any unit and individual”、“all”等来实现对等翻译。为如实地反映了其原文本的法律适用范围,原文可以改译为:Whoever causes a fishery pollution accident … shall be imposed a fine, in light of the consequent damage and loss.
& l1 |, X; b8 @4 F* |% B; H  4.4 用模糊词语表达原文法律语言的概括性特征
. @! h1 n8 s6 K7 D3 @  模糊词语多为概括性词语,它们的涵义外延较广,没有明显的界限,可以灵活理解。法律语体中的模糊词语有时给司法实践带来难题。例如“情节严重(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和“合理损耗(reasonable loss)”,除有司法解释或特别规定的以外,对于“严重(serious)”、“合理(reasonable)” 的标准很难界定。这些模糊词语直接影响到对量刑标准的判定,因法官对其理解不同判决结果也会不同,有可能造成法律面前并非人人平等的事实。但是由于立法的客观需要,有时不宜把事物说得明白具体。模糊词汇允许法律适应司法实践中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也可以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变化[5]。在立法语言的表述方面,模糊词语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的。有时“模糊词语对特定事物的表达比确切词语表达更准确、更科学”[7]。用模糊词汇反映法律语言的不确定性不但使得法律表述更加严密,而且便于司法部门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司法实践。例如:
8 l5 ^4 s6 B* w( I* c; i& Z  原文:特种设备发生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地向……等有关部门报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62条)。; l  a! M' W+ ?$ m% B7 ^
  译文:In case of any accident of special equipment, the unit where the accident happens shall take immediat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and organize the rescue to prevent the accident from spreading and to reduce th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It shall also make a prompt and truthful report to ….
3 b! z# T7 C! @& e( ^5 P, }* \& }  分析:原文采用模糊词语“迅速”、“有效”、“及时”对无法定量的情况进行限制,概括地规范了法律主体应该施行的法律行为,从而体现了立法的科学性。如果把模糊词语改成确定性的词语,就可能使法律失去公正性。这充分说明,“模糊词语的使用,更能准确地表明立法意图[8]”。译文正确地将它们分别译成也具有相同模糊概念的“immediate”、“effective”和“prompt”。% [  X1 @) Y$ N% O1 s2 f/ [
  可见,如果原文使用表示概括含义的模糊词汇,译者只能采取模糊对模糊的办法,选用目标语言中带有相应模糊含义的词汇进行翻译。“因为模糊语言本身的含义具有模糊性,因此试图将模糊语言翻译成精确性的语言是不可能的[9]”。但是译者必须注意,翻译具有概括性功能的模糊词语应该充分考虑法律语境,这里的法律语境是指同一部法律各条款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它们在内容上不得相互抵触,也指某部法律与其上位法律(例如《宪法》是其他法律的上位法律)在内容上也要协调一致。没有考虑法律语境的翻译不但无法反映原文的法律意图,而且可能会扭曲法律原文的含义。例如:
  K7 \9 {1 r# B; o  原文:董事会会议应当有2/3以上董事出席方能举行 。& T  o3 a8 p! [% s7 g% g
  译文:The board meeting shall be held only when over two-thirds of the directors are present.
: ?/ x- `4 C; G5 v# F0 |+ K( `/ H6 I7 Y5 k# i! w1 n" ^& S- Z
  分析:如果恰好有2/3的董事出席,董事会议能不能举行呢?译文将“以上”译成“over”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原文中的“以上”是模糊词语,看似无法准确确定为举行董事会会议而必须达到的核定人数。但是一般的经济活动属于民法的范畴,我国的《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以上”、“以下”等表述包括本数,这就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因此应将原译文中的“over”改译成更具包容性的模糊词语“not less th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08: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融英语辅导:法律语言及其翻译方法(2)

</p>  5.结论
# d0 B( u, i9 Z5 E0 {& }  功能对等应该优先于形式对等。将概括性的法律语言翻译成英语时,译者不应该拘泥于语言形式,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再现原文的法律意图。译文应该采用概括性语言的表达形式如实反映原文语言的概括性特征,具体可以采用被动结构、名词化结构、不定代词和模糊词语等方法,使目标文本尽最大的可能充分再现原文本的法律功能,从而最大程度地准确反映原文。0 x  A1 s3 t7 E  k7 X9 K
  参考文献
5 m% n" f& i, p9 [+ w( J  [1]杜金镑.法律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6) J! K3 {9 g3 ?: c4 f$ g
  [2]Tiersma, Peter M. Legal Language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80, 77-78
' {$ J" S. c; P  [3]倪淑娅.公安实用汉语[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41
% D3 S- n" K- z8 \+ X! G! L" [  [4]曹叠云.立法技术[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3.890 \9 P3 l) G- ~8 \: K  l) c# V$ R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58/ c; d+ F- |4 N, H" H8 I
  [6]Vijay Bhatia. Cognitive Structuring in Legislative Provisions[A]. J. Gibbons ed. Language and the Law[C].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94.142,136-155) i5 m2 l9 G5 v: r$ A% T8 ?
  [7]刘红缨.法律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01.
7 x7 b; q( I/ W* p; ~  [8]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1
/ `% k( d, q* }3 U  [9]Channell, Joanna.模糊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9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9 07:31 , Processed in 0.2583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