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6|回复: 0

[笔译高级] 笔译高级考试指导名篇名译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6 09: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上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天演论.译立言》
% Y" S) A/ i" E; T, j/ M  1.) C( y' f8 D* e) c; o
  原文:They come out on to the village green and photograph each other in a stone armchair,said to be the throne of Artila.(Nancy Mitford:The Water Beetle)
- F- `9 k; y% e. U" S. A, x, x  译文:踏上村中草地,看到一张石椅,听说是匈奴王阿提拉的宝座,就要照相;一个个登上大位,你给我照,我给你照。(翁显良译)% x0 h0 L1 @% y- a4 {
  赏析:名词在英语中占优势,英语句子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现代汉语中动词占优势,一个句子不限于只用一个动词,可以连续使用几个动词,即所谓的动词连用,这是现代汉语句法的显著特征之一。请看这里的原文和译文,原文里只用了两个动词(过去分词"said"这里不计),而译文中确有六七个动词之多,前面几个动宾结构连用,中间不用任何连接词,纯靠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而产生语义上的关联,读来顺畅、自然。“一个个登上大位,你给我照,我给你照”,颇能描情绘景:追名逐利,是人的天性,争不到名利,能跟有名望的人沾点边,也好像成了一大快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原文信息焦点在"photographeach other",如将原文后半部分译为“互相在据说是匈奴王阿提拉的宝座的石椅上照相”,未免有些头重脚轻之嫌,用“一个个登上大位,你给我照,我给你照”稍稍展开一下,既弥补了这种缺陷,又使叙述更加生动、形象。4 W5 x; E* u/ |7 D: b8 \
  2.$ \& L$ |( |+ G% r- `# r( X
  原文:Zorro:You'll kill no more,Colonel,no more.
# f: R  }! y4 P  V5 [  译文:佐罗:你恶贯满盈了,上校。(电影《佐罗》)9 o7 L6 X& q! c' Z
  赏析:如果让蹩脚的译者来译这一句,恐怕只会在“再也没有机会杀人了”这个意思上打转转,跳出这个圈子,想象自己就是仗剑走天下,为百姓除暴安良的侠客佐罗,细心去感受佐罗彼时彼地的心情,“恶贯满盈”便会脱口而出了。演员演戏要投入角色中去,翻译电影对白,同样需要投入到角色中去。
. J: _! r# d! k; y# t  3.: G4 z: f) _; r) `' w4 `8 E, V6 A
  原文:Is it necessary to shout?2 \9 x4 W7 i, z8 M; W3 Y
  译文:说话就说话,非得叫唤不可吗?(吕叔湘译)
( i8 i0 |, Z$ i3 n( i  赏析: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英文句子,一到吕叔湘先生手里,他总能译出特色。"It is necessary to shout"句子本很简单,换作另一个人来译,八九不离十是类似这样的一句:“有必要大喊大叫吗”或者更通俗一点“干吗吵吵嚷嚷的”也可以说是“信、达、切”了,而吕先生却并不甘心,为了译出说话人含蓄、委婉的口气,他将原句译成“非得叫唤不可吗”并在前面加上“说话就说话”这么一句,将说话人不愿或不敢张扬事态,想好言好语同听话人交流的心理曲曲折折的传达了出来。
: L/ z5 @0 R- O" c6 {" ~* }  4.
0 r/ z: g" r7 u9 b  V  原文:This film is a dramatic treatment of a threatened stoppage in a factory.( ~( v% @& ~3 [! N) `  t
  译文:本片用戏剧手法,表现一家工厂面临罢工威胁的情况。3 P3 P6 b( H) p: ]. ]
  赏析:汉语句子多较短,结构较松散,所以英译汉时常要进行拆句处理,即将原文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一个单词或短语,拆译成一个小句来表达。此处译者就遵循了这一原则,将"dramatic treatment"这一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短语抽出来,独立成句,较好的避免了硬译(“影片是对一家工厂的一场受到威胁的罢工的戏剧的处理”)的出现,受到了文从字顺的好效果。中华考试网(www.Examw。com)& Q: z( o# t' E! q+ k+ I9 m2 m
  本期题目:翻译下列句子
0 c3 }  u6 T  p: @5 `  1."But where's thy gentleman,Tess?"(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 q4 b5 J# Z) A( ~5 N+ P5 ?  (提示:注意句末标上的原文的出处,结合场景译会更原汁原味。)0 h* F0 J: N* e) k) u  Y) c9 A8 {
  2.That Home is Home though it is never so Homely.9 k& {3 C+ n( X/ u0 h
  本期答案:% \  D& z8 D0 ]2 B  D, [
  1.! n; n2 M2 \4 r
  译文:“你那一口子哪,苔丝?”(张谷若译)$ A, }0 _) z& a+ L
  赏析:知识分子之间也许会问“尊夫人呢”而像在学校里就和苔丝亲密、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乡间女子恐怕那个怕只会用“你那口子呢”或“你那一口子在哪”这样的表达方式。
. \- E- m0 q1 @; ~: q  小机灵补充:在鉴赏像《苔丝》这种文学作品时,不仅要会译它原本的意思,要想译得出色,在场景的关注上是一个关键,不能只以它的片面意思,还要懂得把原汁原味的小说意境表达出来,这样,欣赏原汁原味的纯文学才有了意义和乐趣。^O^3 E$ S$ \% k2 L9 A
  2.9 b3 ?) S) F( s2 _0 X. q9 H
  译文:家虽不佳仍是家。(刘炳善译)
( H$ |: @9 ?1 `  赏析:此处译例出自刘炳善先生一篇谈翻译的文章,刘先生想用这个译例说明翻译时灵感思维的重要性,又是绝妙的译句真可谓“千呼万唤不出来,得来全不费功夫”。刘先生说他这个译句是一刹那间在脑海中闪现的。本例的译句确实让人叫绝:原句中有"Home","Home","Homely"这三个形,音相同(相似)的词,译句中有“家”,“佳”,“家”这三个音同的字,原句中不可传达的形美化成了译句中的音美,以“创”补“失”,不失为一条思路。俗语云,“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想在翻译实践方面作出一定成就的人不可不在平时多做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5-19 23:32 , Processed in 0.2321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